有关诗词鉴赏
有关诗词鉴赏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鉴赏】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为人激赏的七绝,“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尤其脍炙人口。这首诗以含蓄取胜。清代诗人兼诗歌评论家沈德潜认为它“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画出了一幅静谧而又不乏温馨的清秋月夜图。如银的月光洒满了庭院,乌鸦早已归巢;清冷的露水悄然地在花木上凝聚,而桂花已把它的缕缕甜香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中秋之夜圆月升起之际,时间已经不早了,而到露湿桂花恐怕已近夜深了吧?谁人夜深不眠还在一片清辉中伫立中庭?无疑是诗人自己。诗人自身的形象本来就是清秋月夜图的核心部分。诗人虽未把它明朗地刻划出来,但读者体会得到,而且由此可以体察到,在桂花的缕缕甜香中,还摇曳着一线略带苦涩的情思。不然的话,诗人为何深夜不眠,又为何对于栖息于巢的乌鸦如此敏感呢?曹操在《短歌行》里曾经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今夜乌鸦已依于枝栖于巢了,那么远离家乡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又怎能不思念远去的游子!
当然,在诗的前两句里,这些只是潜台词。不过这一线思念的情丝在不断地摇曳壮大,终于汗漫得不可遏止,让诗人作出了直白的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尽望”,诗人自然也在望 ……此处隐藏10806个字……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 "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一)、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