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园地 > 古诗词

《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7 05:38:49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我想这种差异是很难消除的,只要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学习也参照了上面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解疑,理解了诗意。然后重点抓住一二两行诗句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色,书面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比较灵活,学生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一、悟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自悟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冠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只能够体会到的,等等。

三、读背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古代诗歌语言,体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 ……此处隐藏7025个字……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学生也能更加体会到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后的喜悦与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习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

优点:

1、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复习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习。通过复习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习。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两首诗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

1、学习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习,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习第二首诗歌。所以以后在预习的时候,要让孩子们养成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并且要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才更有效果。

2、因为时间的关系,相关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没有了解和朗读,以后在学习这样的古诗的时候,我要多搜集相关的古诗,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比如学习秋天的古诗,就找一些相关的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孩子们多读一读,描写梅花的古诗,就要让孩子们读一读其他诗人描写梅花的古诗。

3、古诗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把机会给优秀的学生更多,以后要注意多让后进的学生说说,如果他们都理解了,其他孩子在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的作品,而且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中《山行》这首诗写得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副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虽然都是写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体会诗人独自在外的孤独与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诗在教学上、在学生的理解上相对来说简单些,学生通过诵读也能走进文本,领悟诗中的含义。

学习这首诗我认为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还发现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理解诗句也不是看着字眼按顺序来说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变成“寒山石径斜远上”也许理解时就容易多了。还有就是字词的理解。一个“坐”字,随学生怎么想,都不会想到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诉他们,才理解了“停车坐爱枫林晚”,呵呵,也许换成“停车坐爱晚枫林”更好理解一点。所以哪怕每个字的意思都出来了,小朋友们都难以组织一句通顺的话。第二首更难体会了,小朋友怎么也想不出诗人为什么发愁,最后大多就我讲的多一些,介绍一些诗人的情况等等,之后看他们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1、 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 “草”一课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教学反思: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习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说它难,是因为做老师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诗大意、重点词语、诗的意境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又想把诗的背诵、默写同时完成。

说它易,是指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即可,应付考试、作业绝对没有问题。

就我班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背诵都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完成,即使后进生也能在一天之内追上其他同学。但是以往的测试中,古诗的默写是个难点,总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书写,究其原因是以为对易错字的意义掌握不牢。

结合这种实际,我在教学时把两首古诗用大字板书在黑板上,讲到重点诗句、字词时我就在黑板上相应字词的旁边写上意思等知识点,同样要求学生和我一样在书上记笔记,这样我才可以觉得踏实。记完之后,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强化提问他们,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书写,我先教他们按照诗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写,等背会之后,再教他们默写。

我想这种方法,能够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有新的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七夕古诗词
下一篇:古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