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对应故事
【总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 孔 子 讲 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1、宋濂诚实守信
宋濂:顶风冒雪不失约
明代名臣宋濂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所以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了一本书,越读越爱读,就想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当时正是隆冬腊月,滴水成冰。母亲见小宋濂这么辛苦,就劝他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了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求教,因为找这位学者求教的人很多,所以事先就确定好了见面的日期,谁料到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但宋濂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挑起行李就准备上路。母亲惊讶地拦住他说:?孩子啊,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巳经大雪封山了,路肯定不通。你就这一件旧棉袄,怎么能抵御得住深山里的严寒呢??宋濂耐心对母亲解释道:?娘啊,我也知道天冷雪大路不好走,可是今天要是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是失约。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冒着严寒出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由衷地称赞道:?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定有出息!? 2、齐景公关心百姓
春秋齐景公时,有一年数九寒冬,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搅得天昏地暗,连下几天都不停。漫山遍野都是银装素裹,齐国百姓啼饥号寒,到处可见冻尸饿殍。
齐景公裹着轻软名贵的银狐皮袍,坐在温暖如春的画阁里欣赏宫外的雪景,旁边摆着烧得通红的炭炉,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玉液佳酿。喝了半晌,景公额上不觉沁出薄薄一层汗水。正在这时,晏子披着一身白雪从外面走进来。 景公对他说,?今年真奇怪,大雪连下这么多天,却没有一点寒意。? 晏子说:?天气真不冷吗??
景公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微笑不语。 晏子缓过一口气,说道:?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肚子吃饱就会想到百姓的饥饿,身上穿暖就会想到百姓的寒冷。可是要做到这点真难啊!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大王您是一点也不知道吧??
景公接受了晏子的劝谏,立刻叫人把自己身上的银狐皮袍脱掉,并命人打开国家的粮仓,发放粮食,救济挨饿的老百姓。
人生哲理:养尊处优者是很难体察到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的,不同的阶级是没有共同语言的,由于生活条件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对同一件客观事实也会得也不同的结论。
3、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房景伯的孝心:
房景伯做清河太守时,具丘有位妇女,举出事实,告她的儿子不孝顺。房景伯的母亲崔氏,把这妇女叫到自己家里来,和她对著吃饭。并叫妇人的儿子规规矩矩站在门边上,观看房景伯为他们添饭上菜。不到十天,儿子认错,请求放他回去。崔氏说:‘他现在脸面上觉得惭愧,心里并不以为然,没有真正认错。’仍然让他呆在那里,这样过了二十几天,这位儿子叩头认错,头破血流,母亲 ……此处隐藏1392个字……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原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易解】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
【故事1】 苦 心 劝 父
从前,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小时候就十分懂事,可他的父亲对祖父却非常不孝敬。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爷爷扔到深山里去。孙元觉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故事2】 兰 姐 善 谏
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十二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太婆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样长寿才好。?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后来兰姐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个儿子中了进士。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故事1】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 谏使更 亲憎我 孝方孝 挞无怨]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
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
【故事2】李 世 民 谏 父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着父亲李渊平定天下。有一次父亲作出一个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就对父亲说:?这样做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恐怕会中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取得胜利,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这样劝了三次,他的父亲仍不采纳他的建议。
眼见明天父亲带领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李世民已经看出这种做法相当的危险。他的父亲李渊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就走出去看看,才知道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是什么原因?李世民说:?本来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次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我非常地伤心,非常地难过,就在这里哭泣。?李世民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劝解。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分析的道理又这么中肯,就及时停止这次军事行动。后来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终于平定各地的反王,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易解】父母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严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故事1】汉 文 帝 侍 母
西汉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他从没忘记到母亲的房间去问候。后来文帝的母亲病了,他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先亲口尝尝。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需要提醒的一点:经文中的?亲有疾,药先尝?,如今父母有病所服之药多为西药,不可由子女加以代尝,这句教诲的真正意义在于子女关心父母的这颗存心,和力所能及地去做事情,如:父母在吃药前,需要喝的水温度是否适度、准备吃的药是否按说明书要求的次数和剂量、需要忌口的食物是什么等等,从这些方面去关心和照顾父母,尽到为人儿女的责任。 【注释】①篆:zhuàn,古代的一种字体。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易解】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故事1】居 仁 敬 斋
明朝时,有一个讲学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馀干地方的人,跟着吴与弼读书,他的学问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为主,因为正心,把一个?敬?字放在心里,所以就把这个?敬?字做了他书斋的名字。他平常对着妻子像见了尊敬的宾客一样,他的父母亡故了,居丧时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进内室的门。他和人家说话,从不讲到利禄上去。后来在白鹿书院里做讲道的主教,暗地里修持,很谨慎地自守,终身做一个平民,不肯出去做官。
【故事2】宰 予 与 韩 伯 俞
在孔子的学生中,宰予是个思想十分活跃的人。孔子提倡子女必须为父母守孝三年,宰予当着孔子面反对说,时间太长了。孔子对此很生气,说道:?难道宰予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抚吗??有一次,宰予大白天在屋子里睡觉。孔子为此十分恼火,说:?过去我看人,听他说的话,就相信他会去做;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说的话,还要再去观察他是否会像说的那样去做。就是因为宰予,我才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宰予真是朽木不可雕,我责备他有什么用呢??
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上简陋的草房,穿粗布孝衣,吃素食,夫妻不同居,平时不从事娱乐活动,以此来表达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的哀悼和纪念。为父母服孝的制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