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1梁上君子成语典故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原文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梁上君子造句
1) 他的主意常常是想当然,与实情不符,所以人们称他为梁上君子。
2) 梁上君子经常光顾这些商店。
3) 今天报纸有条社会新闻:"梁上君子误悬梁上,机警警察手到擒来。"。
4) 他摊开双手说:"我家除了书外,并无长物。欢迎梁上君子来光顾!"。
5) 警方呼吁大家注意居家安全,小心门户,谨防梁上君子光顾。
6) 居家一被梁上君子入侵,常会弄得那家人终日惶惶难安。
7) 我说,这些人叫"梁上君子"。
8) 宁肯饿死,也不能做梁上君子。
9) 昨夜梁上君子光顾我们那栋大楼,翻遍了各家住户。
10) 唉!我才添购了一些首饰,就遭梁上君子光顾了。
11) 阻梁上君子,难开锁大王。
12) 梁上君子:昨夜梁上君子光顾咱们那栋大楼,翻遍了各家住户。
13) 这家商店昨天才开幕,夜里就被梁上君子光顾了,把值钱的东西一卷而空。
14) 老哥!你要来,请走正门,别学梁上君子爬窗户!
15) 警方勘查现场后初步判断:"这非一般梁上君子所犯下的案子。"。
16) 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
17) 没有钱的他只好做起了梁上君子的勾当,拥有现代知识的他,加上诸多影视作品的熏陶,他极少有失手的时候。
18) 阁下的做法,与梁上君子有何分别,偷听他人谈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19) 小子,你的衣服呢,梁上君子总不会连你的衣裤也要拿走吧?
20) 保安语带讥诮,显然是把林枫当做前来踩盘的‘梁上君子’了。
21) 剑是用来近战防身,如梁上君子。
22) 还醒着的,除了梁上君子,林中匪盗,御宅青年,也就剩下摆烧烤摊的老板了。
23) 梁上君子和扒手的区别大着呢!梁上君子,俟机无人处,潜家入户,翻箱倒柜,寻财而终。
24) 孙思邈头一次听说这种嫁祸他人的梁上君子,愕然半晌才叹道:“如果有个江湖人在这里的话,恐怕就好办了。
25) 叶宇耐心地在屋顶上做一个梁上君子,终于趁李大娘去后院打水的功夫,偷偷溜进了厨房。
26) 阁下深夜造访,莫非梁上君子乎?君不闻澹台灭明行不由径?
27) 巴里萨,我看你是活倒回去了,这柳溪镇,四通八达,人来人往,你以为只有我们三人是梁上君子?切,还亏你经常自诩为聪明人。
28) 比如常随商队走南闯北见识不凡的车夫保镖,善于破案追踪缉拿却不得志的捕头仵作,甚至技艺高超的梁上君子等等。
29) 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担心本世子的安全,一路偷偷护送我回的春华宅是不是?哎呀,委屈你了,当了一路的梁上君子。
30) 方子俊一直都想吐槽,为何自己借助君子系统一步步的变成了一个梁上君子。
成语典故2典源出处
晋·葛洪 《神仙传·壶公》:“ (费长) 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觉,已到家。……房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竹杖化龙另有他人事,但一般称引此事。
释义用法
费长房随仙人壶公学道,后辞归,壶公给他一根竹杖,让他骑上就可以回去,长房至家,把杖投入葛陂,原来是一条龙。后以此典称仙家变化之事; 或借以咏竹、竹杖等。
用典形式
【龙竹】 唐·李商隐:“龙竹裁轻策,鲛丝熨下裳。”
【龙杖】 唐·骆宾王:“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明 ·汤显祖:“有契随龙杖,无情是鹿裘。”
【别杖】 唐 ·李白:“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杖化龙】 宋·陆游:“舄化双凫杖化龙,云山回首不知重。”
【投葛陂】 清·吴伟业:“纵使长房投葛陂,此龙僵卧难扶策。”
【壶公龙】 宋·苏轼:“还乡亦何有,暂假壶公龙。”
【乘竹杖】 唐·顾况:“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
【剪成龙】 唐·罗隐:“尚余青竹在,试为剪成龙。”
【裁寒竹】 唐·李商隐:“从骑裁寒竹,行车荫白榆。”
【葛陂龙】 唐·岑参:“叶县凫共去,葛陂龙暂还。”宋 ·陆游:“参云气压葛陂龙,跨海来扶笠泽翁。”明 ·唐寅:“水激 ……此处隐藏5624个字……“包胥非救楚,随会返留秦。”
【依墙哭楚】 宋·王令:“须学依墙勤哭楚,莫同伏弩助收庞。”
【复楚孤臣】 清·归庄:“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
【无复有申包】 北周 ·庾信:“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包胥哭秦庭】 金·元好问:“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明 ·刘炳:“诸葛有心扶汉室,包胥无泪哭秦庭。”
成语典故13按图索骥的故事全文,出处 《汉书·梅福传》,伯乐识马大家一定对伯乐都不陌生。而按图索骥则是发生在伯乐他儿子身上的故事。虽然寓言作者有些夸张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
【故事原文】: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艺林伐山》
【故事典故】: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伯乐的儿子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他从早到晚捧着 《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有一天,儿子洋洋自得地说:“爸爸,您的相马本领,我都学会了。”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儿子满口答应,带着《相马经》出门去了,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犹如垒起的酒药饼子。”他边走边找,看见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跟《相马经》上的标准对照。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条,有的一条也不符合。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其实都是因为在学习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图索骥”这句成语现在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喜欢就收藏吧!
成语典故14典源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 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此条《水经注·鲍丘水注》、《初学记》卷八,《艺文类聚》 卷八十三、《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八零五等皆引之,姓有作“羊”、“阳”,名一作“雍伯”。《周礼》注:“玉之美者曰球,次美者曰蓝。”《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 曰:“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以为对。(孙) 权见而奇之,谓 (诸葛)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释义用法
杨伯雍纯孝,有义行,仙人与他一斗石子,让他种,田中生玉,后以田中所生白璧五双聘徐家女为妇,其田名为玉田。后以此典指仙家境界; 也用以借指父有才学名望,子亦能继其后; 亦借指通婚。
用典形式
【种玉】 唐·刘廷琦:“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宋·陆游:“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蓝玉】 清·黄鷟来:“蓝玉种成耘自获,玄霜捣后药非难。”
【蓝田】 唐·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宋·黄庭坚:“蓝田生美璞,未琢价连城。”
【种玉田】 唐·刘禹锡:“水是还珠浦,山成种玉田。”清·王士禛:“水出弹筝峡,春生种玉田。”
【秧白石】 宋·黄庭坚:“共君商略老生涯,归种玉田秧白石。”
【玉持雍伯】 清·黄鷟来:“袖积灵芸当日泪,玉持雍伯异晚 镵。”
【有田种玉】 唐·李商隐:“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
【种玉无田】 清·金人瑞:“谒浆曾到此人家,种玉无田事已差。”
【种出蓝田】 明·陈子龙:“谱疑澧水犹名楚,种出蓝田本姓秦。”
【美田种玉】 宋·钱惟演:“知有美田堪种玉,几时春渚逐归艎。”
【埋玉蓝田】 宋·赵闻礼:“几年埋玉蓝田,绿云翠水烘春暖。”
【蓝田采玉】 宋·张炎:“昨夜蓝田采玉游,向阳瑶草带花收。”
【蓝田种玉】 宋·周密:“蓝田种玉,绿房迎晓,一奁秋意。”
【白璧生蓝田】 元·刘诜:“范君绣衣家,白璧生蓝田。”
【种田生白玉】 唐·王维:“种田 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耕耘生白璧】 宋·黄庭坚:“仙家耕耘生白璧,道人煮掘起风痱。”
【蓝田生球琳】 宋·黄庭坚:“眉宇之间见风雅,蓝田烟雾生球琳。”
成语典故15【成语】: 拔山举鼎
【拼音】: bá shān jǔ dǐng
【解释】: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