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故居导游词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故居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故居导游词1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 ……此处隐藏5211个字……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现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由鲁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经过修缮独家进出。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经族人共议把这座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来。
跨入树荫掩翳的石库门,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台门易主前后这里均为五间楼房,只是房基和格局稍有改变。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辰时,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五为卧室。
楼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铺面,天井里种着一株高大的桂树,每到深秋,桂香扑鼻,因而又称桂花明堂。过天井有两间南北向的楼房,前后楼披,花格门窗。东首楼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称"小堂前",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房间,后半间是过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师椅、条案、茶几仍照原样摆放着,鲁迅孩提时代常到此处看书、习字、画画,他影写的《诗中画》就诞生在这里。一到夏天的晚上,鲁迅总爱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缠着祖母给他讲"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的故事。鲁迅13岁的时候,祖父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贫困,他几乎每天从母亲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出过道往北经过走廊,与鲁瑞卧室相隔一个天井,就是鲁迅家的厨房。三眼大灶,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当年运水的父亲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还为鲁迅做过竹器玩具。过三间平屋就是百草园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已道尽了百草园的斑谰色彩、盎然情趣。百草园占地近20xx平方米,有大小两园,南称大园,与西边梁家园子隔一堵1米多高的泥墙。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至今仍留存如故。百草园易主后,北端的小园建了花厅,并向西延伸扩建了假山,南端的池塘边也筑了围墙,但大园仍基本保持着原样。
如今,短墙外的梁家园子已与小园联成一片,有亭子、假山、水池、花草、翠竹、树林、飞鸟,莺啼燕语,草木萋萋,是闲暇休憩的好地方。鲁迅故居这是一幢中式两层楼房。一切陈设均按当时实际情况原样成列。这里可以看到鲁迅家里的客厅(通常用来吃饭和会客的)、卧室、厨房、百草园等。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书屋系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就是当年鲁迅的。书屋后有小园,为鲁迅及其同学课余游玩之处。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
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朱熹后代)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
鲁迅故居导游词6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本次旅行的导游XX,大家可以叫我X导。这次我们去游一回《鲁迅故居》。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这次我们就要去他的故居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边第一间。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大家看,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来是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我们现在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先生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在我们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了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兴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一直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走出了鲁迅故居,也就意味着本次旅游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欢迎下次再来绍兴游玩。
鲁迅故居导游词7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肖锦川,这天我将带领大家去绍兴鲁迅故里游玩。
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桥乡、水乡、酒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还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呢!绍兴人才辈出,如陆游、周恩来等。这天,我们就去观赏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故乡。
我们先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地方,他以前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百草园的名字虽然幽雅,但事实上是一块荒芜的菜地,是新台门几户人家共同拥有的一块菜地。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和他的小伙伴一齐玩。他们玩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的游戏等。大家游完了百草园,接下来我们去参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吧!
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学校,叫私塾,学生要到老师家里去读书,这私塾便是老师的家,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寿老先生知识渊博,受鲁迅和同学们喜爱,大家往这儿看,那里的桌椅高高低低,因为去寿老先生家需要学生自我带桌椅,所以才高低不平,鲁迅的桌椅在教室右下角,远远望去上方还刻着一个“早”字,关于这个“早”,还有一个故事呢!一天,鲁迅的爸爸生病了,妈妈让他去药店买药,所以上学迟到了,被寿老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于是他便在自我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勉励自我不要迟到。再走进去,你会看到一幅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那里梁同书写的。三味书屋里还有一块匾额挂在墙上,十分醒目。三味书屋是个十分重要的景点!
此次旅游结束!如果还想玩,请去一个以鲁迅笔下的一位人物命名的土特产店,叫孔乙己土特产店品尝黄酒等特产,还能够品尝孔乙己最喜欢吃的茴香豆和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