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鹤梁导游词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鹤梁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鹤梁导游词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涪陵白鹤梁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张。非常荣幸有机会为大家服务,大家参观中遇到什幺问题可以随时找我,预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
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江中心的一块天然石梁上,关于白鹤梁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说是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一说是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得道后乘鹤仙而去。不管怎样,白鹤梁这个名字是很有诗意的。
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像一只俯卧在江中的巨鳄,其身长约1600m,宽约15m,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背嵴高约为138米,在叁峡大坝蓄水前,比当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广德元年,有人在白鹤梁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了当时的枯水水位。此后,效仿者不断,共形成了石鱼雕刻18尾,生动记载了一千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资料,被称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鹤梁石鱼文化中,还有着“石鱼出水兆丰年”的民间传说。我们的祖先认为石鱼出水的来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辛勤劳作,就可以换来一个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们,可能有一个好的政绩,他们把出水的石鱼称作“祥鱼”。不仅如此,自唐代启,每当石鱼出水时,历代文人雅士,包括黄庭坚、柳公权、苏轼、朱熹等都会乘船来到白鹤梁,吟诗作赋并将诗文题刻于岩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万多字真迹,篆、隶、行、草皆备,所以又被誉为“水下碑林”。
20xx年整个叁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长江两岸山体上“135”、“175”水位线标志随处可见,“时间紧迫”这是当时参与叁峡文物抢救的专家们的共识,他们用“抢救文物”四个字来表达他们的迫切心情。配合叁峡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叁峡工程建设的形象,是衡量叁峡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标志。白鹤梁就属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叁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曾经夏隐冬现的白鹤梁石刻将长眠于水下40米深处,为了供世人观赏,国家创造性地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该项文物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于20xx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开馆。
透过水下博物馆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赏白鹤梁题刻,更有解说员通过各种有趣的历史故事,将白鹤梁1200年的历史展现给大家。如果你觉得凭肉眼观察仍不过瘾,水下博物馆内还设有遥控装置,通过这些装置,你可以将白鹤梁拉至眼前看个够。所有的参观将在40米以下的水位进行,滚滚长江将从这个水下博物馆的穹顶上流过,非常特别的体验哦。当然,可能有的游客朋友们在担心水下的安全问题,请放心,水下博物馆在设计时,已经将船只的冲撞抵压考虑了进去,同时,水下博物馆是个无压容器,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不适。
说了这幺多,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的参观时间是一个小时,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防遗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导游词2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采用“无压容器”对水下题刻进行“原址保护”,通过水下参观的方式,使游客领略白鹤梁千年的历史人文和风俗民情。白鹤梁上的题刻文字记录了自唐代以来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记载了自唐迄今122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古人以石鱼为水标,以鱼眼作为测量水位的标准,这与现代水文站设立“水尺零点”的原理相同。题刻集历代名家文学、书法之大成,素有“水下碑林”之誉。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陈列展览将常规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展陈手法多样化,营造出良好的参观氛围,向游客充分展示白鹤梁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
白鹤梁导游词3我是来自重庆xx旅行社的导游,我姓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这是我们的司机x师傅,别看x师傅年纪轻轻,驾驶技术可是一流的哟,所以我们大可放心乘坐。在这里,我代表xx旅行社对各位团友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欢迎,同时,也希望在我们两的真诚服务和各位贵宾的支持下,在重庆的享受得到一个圆满的快乐的旅程。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绕梁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之后我们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已于2009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整个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水下博物馆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游客朋友们可下到带参观窗的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还安装了6排、150组灯源,每组灯源由9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和散光灯。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将犹如一个璀璨的水晶宫。游客朋友们可在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操作摄像头,通过电脑屏幕,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赏白鹤梁。同时,少数专业人士,还可通过潜水的方式参观白鹤梁。
好了,现在我们前面马上就要到景区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去感受这神奇的景观吧。
白鹤梁导游词4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人员**,大家可以叫我**,首先感谢和欢迎大家进行本次旅游,我会热诚为大家服务,让大家有一个精彩和难忘的经历。
说到白鹤梁,大家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叫白鹤梁?现在我就告诉大家吧!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另一种是: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古时候周围环境优美,郁郁葱葱,每当冬季来临就有成百 ……此处隐藏9727个字……物佐证。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曾经以此为依据,白鹤梁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长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白鹤梁题刻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白鹤梁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中有一尾标注最早的枯水题刻的石鱼,它的眼睛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当地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据称如果石鱼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则第二年必是丰收年。“石鱼出水”是当地人期盼丰年的“吉兆”。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字的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说,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5月18日开馆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长江水下40米处。经过安检后,游客通过一条88米长电梯,经过约150米长的走廊,迈过钢制舱门,进入环形参观走廊。
水下博物馆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游客可下到带参观窗的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还安装了6排、150组灯源,每组灯源由9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和散光灯。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将犹如一个璀璨的水晶宫。游客可在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操作摄像头,通过电脑屏幕,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赏白鹤梁。同时,少数专业人士,还可通过潜水的方式参观白鹤梁。
白鹤梁导游词15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我代表中国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叫温雨嫣,大家可以叫我小温,我希望带给大家如春风般温暖的服务。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首先呢,我想为大家先将长江三峡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俗话说:“不走三峡,不算到过长江。不游三峡,不算了解长江。”说到长江三峡,不能不提长江。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
当长江流到重庆市奉节县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美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呢,是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其其间的宽谷地段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200多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衢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驶在三峡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朋友们,知道吗,在长江三峡宝库中还存在着另一处瑰宝,那就是白鹤梁!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它自西向东延伸,与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倾斜,常年伏没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较低时才会部分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这就是名扬中外,被誉为世界水文奇观的“白鹤梁题刻”,1988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常年受到江水浪潮冲刷,石梁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誉为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据考察,石梁上刻有自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至当代,白鹤梁共有题刻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计三万字。其中,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现代1200余年的史迹。白鹤梁所记载的1200多年的枯水水文情况,忠实地记录了唐朝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统的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古代水文站”,可说是“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水利专家们据以上研究推算,得出长江枯水水位和洪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可见“白鹤梁题刻”科学价值之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朋友们,白鹤梁更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鱼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的原理相同。用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至今不足百年历史,而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白鹤梁上镌刻的石鱼,就起到测量水位变化的作用了,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和聪明才智的体现。为此我深深为我们国家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感到自豪而骄傲!
“白鹤梁题刻”不仅很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说是书、艺、文三绝,美不胜收,100多段文字题刻共三万多字,既有古今官员,文人墨客的手迹,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题字。
其中,白鹤梁上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这些石刻当中最出名的得算唐代的所见鱼和清代的双鲤鱼。
白鹤梁石刻历来为世所重视,那是因为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
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由于江水每年枯盈不同,前人刻下的石鱼并不是每年都能露出水面。人们慢慢发现,石鱼“露面”的第二年往往是个丰年,于是乎,“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就流传开了。
三峡工程的开建,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然而,当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鹤梁题刻也将永远眠于水下40米深处。如何保护好这一“国宝”,成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科学考证,最厚采纳了再原址修建沉箱式博物馆的意见。因为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形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而且增加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从2003年正式开工, 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该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水下博物馆的保护罩体工程设计名“穹顶”,位于题刻正上方,呈椭圆形将整个题刻平面覆盖。水下保护罩体墙外设有游人参观通道,游客可由岸上经钢制廊道乘自动扶梯进入水下保护体内。
待会儿,各位朋友到了白鹤梁,有三种方式参观这些石刻,一是透过廊道的玻璃窗观看,二是通过操纵摄像头观看,三是对潜水较感兴趣的,可以身穿潜水服与我们的石刻来一个亲密接触。
各位朋友,白鹤梁的游览现在已经圆满结束了,很高兴今天能陪同大家一起参观白鹤梁,同时也谢谢各位对我的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希望大家旅游顺利,一路玩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