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高考作文汇编七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作文 篇1在浩瀚的宇宙进程中,人类只不过是其演进史当中的“最后一秒”,然而也就是在这最后一秒,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将注意力聚焦在工业革命以后,方家论略,策士划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火热的技术变革将人类卷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眼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无疑就是甚嚣尘上的“新媒体”说辞。然而透过繁杂的“名词经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过是历史的虚无,价值的混乱以及精神的失范。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下,我们该坚守什么,该传承什么,又弘扬什么?
0战争开始,“旧中国”开始了现代性想象,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亦步亦趋,步履维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摸爬滚打。而在一步步学习过程中,引入、改进、扬弃、再引入如循环螺旋,无休无止。即便到今天,我们依旧在坚守与革新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辩证分析。一曲《百鸟朝凤》吹皱了一池春水,面对传统技艺,传承还是扬弃,历史的分析与现实的呼唤双方似乎并未达成共识,反倒是“跪求”排片使这一艺术电影本身名利名利双收。
器物是“历史”的承载,是民族文化的映像。然而在“真人秀”癫狂发育的今天,国宝就在“跑男”粗鲁的打斗面前不堪一击,不值一提;相反,故宫大院里“骑车子”,打杏子”、“修国宝”的男神、女神们激起了大众的兴趣与狂想,原来,在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城里,还真有一群人捡起破碎的时光,在无休止的重复与涂抹中缝补千百年的历史记忆。
故宫红墙边,现代化的大都市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东方风来满眼春,“现代化”追求如一首轻柔歌曲激荡在每一个人心头。改革开放以后,试图“与国际接轨”的追求写在富裕的中国人脸上。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论及中国进步必论及这样的句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某段历史成为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肮脏记忆。但我们不得不追问,历史真的会陡然上升至高位,经济社会发展会在某一个节点突飞猛进?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农业革命以后,智人社会的合作网络都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公元前1776年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几十万古巴比伦人的合作手册,而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就是数亿美国人的合作手册。
故宫红墙外几百公里某个小乡村里,村民们依旧习惯每晚收看《新闻联播》,听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播报“为人们服务”、“共同富裕”、“群众路线”。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着“人之初、性本善”,学习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着“公平、正义、善意、良知”,这些就是我们曾经的共同想象。
我们从这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高考作文 篇2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是有本质区别的 高一,是学生在两种情境下进行的习作检测或训练,考场作文要求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然这样,同学们在写考场作文时就要讲究点技巧了。
四诀窍让考场作文更轻松
在语文试卷中,作文通常是最后一项,要求学生在20分钟到3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6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考场上遇到的作文题往往是课本上没有提到过的,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构思。在思考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审清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写出的作文才会合乎要求。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进一步展开合理的联想,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实质。比如写“我身边的奥运”,关键词就是“身边”和“奥运”,既要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又要和奥运会有关。联想时可以结合平时写过的作文,比如你写过爷爷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作文,这时就可以引用其中的细节,展现老年人爱运动的主题。
其次,文章的开头要简短,快速地进入主题。600字篇幅的作文,开头可以控制在100字左右。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交待起因的开头、描写环境的开头、概括全文的开头、倒叙式开头等等。如果你对自己作文构思的能力不是很有把握,不妨使用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一上来就紧扣题目,点明与题目有关的人、事、物。这既符合读者心理,又节省篇幅。
小学生作文通常是写人写事,不要过多地议论。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不要泛泛而谈、记流水账,要抓住一两个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或者描写一幕场景。只要有一两个细节打动了考官,你的作文就基本上成功了。
最后是结尾,结尾要点题,或者对主题进行适当地深化。这样会使你的作文看起来主题更突出,结构更严密。
高考作文 篇3安·别雷目光伸向俄罗斯春夜的远方,他说,“远方是另一种生存,星星的呼吸那么明净……”。汪国真将远方喻为“迷人的错”,仰首是春,俯首是秋,远望为诗,他说,“远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于是,我们不禁一次次望向远方,一次次眼含热泪。
望向远方,因为远方是美。“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远而望之,已皎若太阳升朝霞。“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蟾宫月华下,鹊桥为媒的婵娟已让七夕乞巧的女儿们心驰神往。“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川烟草,色如碧玉,因为朦胧在远处,依稀不可辨,便可任人用想象为其增色,那平凡如小草也美得“绝胜烟柳”了。
望向远方,因为远方是心灵之依。“露从今夜白,清光千里同”,客居他乡的游子谁不曾把明月举头望,将满腔忧思难任寄于皓月?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远方那心心念念何时才能在我远眺中归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远山悠悠。多少人不忍登高望远,却又情难自已;又有多少目光含着心中的悲鸣,一次次将“长淮望断”,却只见霜风劲、猿啸哀,山河破碎;还有多少在高台悲风中,远望山河誓与国同在,这渺渺河山承载也见证了他们毕生的抱负。
远方寄托了太多人太多的向往与怀想,一次次看、一次次望,其实都只望向心里。爱也罢,愁也罢,远方于他们只是心的倒影。只是望只是看,远方还那么遥远。然而,却有人将“远方”真正收拢于心,真正情系“远方”。爱之深,不惜拼却一切地走向远方。
那是柏拉图。正如他的对话录中记载,柏拉图不满足于石壁上模糊的阴影,他独自转过身,却发现身后那春风沉醉的“理想”世界。他本可以在其中蹈舞,但他却回到“远方”的洞穴。前路多舛,踬踬踣踣,他声嘶力竭的呼喊,只为唤醒沉睡的“远方”。
那是鲁迅。他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不只期待周遭光明,更愿大地同辉。由此他高举新时代的火炬,亟于将曙光带向“光明未至的黑暗”,唤醒沉睡的远方。纵逆风执炬,火焰灼手,他仍大踏步走向远方。
遥望远方的人,也许都是渴望走向远方的。远方是美是诱惑,然而近处的安适不也让人依恋吗?前行的路,或许道阻且坚之时,遥远的远方依旧不 ……此处隐藏7797个字……20xx年高考天津卷的“愿景”,20xx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材料对话题和题目中的概念“愿景”“符号”作了解释和说明,为学生审题降低了门槛,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明确的写作指向。
七、诗词和名言警句型
1、材料特征
(1)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
(2)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
(3)诗词型的不能写成诗歌或诗句鉴赏短文。
2、审题要点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名言警句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不可随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语言。对警句型材料(一般不只一则)审题时,我们要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现象或哲理,再把它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去分析解读,发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则名言:“忧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从历史教训层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若从当今信息化社会实情看,“忧劳可以亡身”(如“过劳死”“重复建设”等)“豫逸可以兴国”(借助高科技进行工农业生产、缩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题。
3、典型例析
例如20xx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就是采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小诗《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貌似话题作文,实则为材料作文(材料为诗歌)。因为命题者特别提醒考生“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即必须以所给材料的主旨为作文的中心来写,否则就有可能被判为离题,这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之所在。
审题时要抓住“星星”这个意象,“星星”可代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物,还可指某种理想、梦想或美好的东西等。再从诗歌内容上看,指的又是两种相反的认识,人们因位置、角度不同出现截然相反的认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们由于距离、主观想象、个人偏好,或某种因素等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所给材料立意的角度很宽泛,可写“现象与本质”“距离与认识”,也可写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比。总之,只要抓住二者的内在联系立意,审题就不会出现差错。
八、漫画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所给材料是一幅(几幅)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
(2)取材内容多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审题要点
(1)认真观察漫画构图,把握画面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漫画形象:人/物,形象的状态(静/动);
②漫画布局:单幅/多幅,漫画上下左右的层次顺序;
③漫画细节:形象的夸张性部分,如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
④漫画中的文字:漫画的题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
(2)思考寓意
一般而言,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它往往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提示问题现象。因此漫画中越是夸张厉害的地方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漫画的艺术夸张解读其对应的现象或问题。
(3)描述漫画内容,提炼寓意
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化为文字表述的一种题型,因此先要把图片转化为描述性文字,再解读文字中的揭示的问题、蕴含的哲理。从图片到寓意一般要经过两次思维转换:图→表象→寓意哲理。
(4)对应现实,发散思维,选择角度和素材。
(5)另外还要了解漫画创作的特点,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审题。如漫画的感情指向多为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针砭时弊;表现手法常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达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风格上具有讽刺性、幽默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3、典型例析
【分析】
审题关键是要抓住图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或矛盾:孩子(摔跤)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图中“文字”(漫画标题、图中人物的语言)的提示。对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去审题立意,从孩子角度可以考虑:“独立发展”,“呼唤自由、平等”等;从其余三个方面可以考虑“少些溺爱,给孩子发展的空间”,“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减负”等角度。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写作难点主要是怎样透过现象挖掘其中蕴含的本质问题。
总之,上述对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作了一个宏观的分析,仅供教学参照,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作文 篇7中学是一群人的奋斗,而大学是一个人的奋斗。
我的家在一中对面,听惯了早晨、夜晚的鸣笛声,看惯了学子们奔跑的匆匆背影。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我也被默默的影响着……
又到了高考!今年的高考天气不算太热,伴着习习凉风和时不时落下的雨,那条往日喧嚣的街道,没有了来往的车辆,没有了来回奔忙的学生,只有一条宁静的路和站在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
每当家中有亲戚要高考,大人们都会说:“最后一场考试,考完就解放了!”解放?高考象征着解放就一直是我对高考的认识,每当我觉得学习很无聊时,爸妈也常对我说:“坚持到高考就解放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我也在突然间觉得高考不是解放那么肤浅,高考是一个起点,更是象征着回忆与珍惜吧。
六年的中学时光被分成初中与高中,这六年不似小学六年的懵懂与幼稚,我们在期间邂逅最美的年龄与最好的自己,疯过、闹过、哭过、笑过、恨过、更爱过。曾抱怨过学习的无聊与枯燥,而当六年真的过去,看着母校和穿着熟悉校服的学弟学妹,心中是否会泛起层层涟漪?是否会怀念那如雪崩的作业和那与时光赛跑的学生时代……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生。学生象征着青春!看着那些身着洁白校服,怀揣着梦想迈入高考的莘莘学子,他们解放了吗?不,他们只是给自己的中学时代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转身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这又使我想到了我那还有一年的初中生活。两年前,我们迈进这间教室是带着梦想与过去的念想——开启了我们跌跌撞撞的青春之旅——初中篇。本以为三年很长,却没想到一眨眼间,只剩一年了。前段时间面对老师口中的“准初三”也不以为然直到看到那些站在考场前,走向新起点的学哥学姐,我似乎才意识到珍惜!
今天下午,也就是高考结束的下午,看着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长和从考场里走出的考生,这一刻,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结束了!却又开始了!
香樟蔓蔓,绿色不变;晨光缕缕,温暖如初;青春匆匆,日光流转。不经意间,邂逅了最好的自己。目光倾斜,依然是那熟悉的课本。
十年后,回想起我们的高考或中考,她们会成为回忆的一点。那一群人的奋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