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比例尺》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比例尺》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比例尺》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前进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尺的意义》,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此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
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
1、猜谜激趣,创境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么物品?(示谜语:千里之遥现于咫尺;方寸之间妙绘神州)
生1:地图。
生2:中国地图。
师:恭喜你!答对了。(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个谜面中有一个词“妙绘”,你们知道它所指的妙方、妙法是什么吗?
2、意义建构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3、实际应用:(课件出示)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a、一幅图的()和()的()叫比例尺。
b、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c、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d、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判断
a、数值比例尺1:20000,可以写成。()
b、比例尺是一个比。()
c、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长。()
d、把20厘米100千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1:5。()
e、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3)求比例尺
(4)新知运用
一块正方形的面积是400平方米,把它画在图纸上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二)操作练习
请你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教室实际长是8米、宽6米)
4、总结全课:
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六年级《比例尺》说课稿2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例1教学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做铺垫。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中国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急转弯的话题和中国地图时,顿时产生了疑问:柳州到桂林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蜗牛从柳州爬 ……此处隐藏910个字……着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展开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在学习新知道之前,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回忆,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我一开始按摆了复习。
2、联系生活学新知
参与是发展的前提,兴趣是参与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趣味性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里我没用课本中的例题,而是根据实际改编的。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素材,这样会使冰冷的数学产生亲和力,使学生感到亲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接下来分析条件和问题。在设知数时,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板书中,我故意空出来。提问:你觉得这里设什么单位更便于计算?然后用红笔加以强调。再写出关系式,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对照列方程解答。
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再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接着结合岚皋地图,设计了课中小练习,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之后进行了课中小结:怎样求实际距离?要哪些条件?
3、巩固练习
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4、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年级《比例尺》说课稿5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
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
1、导入激趣。上课开始,教师给学生看一把装在套中的尺,问学生者可能是比例尺吗?回答不一。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造成了悬念,激发了探究欲望。接着借助成语,展开联想。板书以当。让学生填空。在此基础上,问学生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多少当一百二十?你是怎样算的?这个环节为学生意义建构和后面的计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2、意义建构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3、实际应用:
(一)基本运用我设计了下面的三个问题:
(1)求比例尺问题: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5厘米,宽画2.5厘米。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求实际距离。这是比例尺应用最常见的问题。因为北师大版不再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所以必须让学生运用比例尺意义,进行解答。
我分步出示题目,边出示边引导:“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提醒学生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然后总结方法。
(3)求图上距离问题。有前面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解答。所以这里教师出示相关条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评价。题:“深圳到上海的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二)拓展延伸。为了拓宽知识面安排如下拓展练习。
(1)出示一张老师的照片(没有背景,纯人像),让学生猜测比例尺,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2)拿出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解答这两个练习,既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总结全课: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
板书反应出比例尺产生的过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点,便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