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9 01:26:20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5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①读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随机指导学生读好。

6、语言积累。

过渡: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同学想读。看来这么美的语言要是不积累下来,实在可惜。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把它记下来,咱看谁最聪明!

投影出示:

①学生试背。

②指名背。

③齐背。

7、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白天时用耳欣赏泉声,更重要的是他在晚上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板书:聆听、辨识、品味/sjbwz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习学习作者。

四、学习第五节

1、然而作者喜欢泉水仅仅是因为它好听吗?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相信你一定会明白的。

2、指名回答。

总结:是啊,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还因为它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

五、迁移训练

大自然就是这么的神奇,总是让人对它产生无限遐想。记得老师在一次游玩时,也看到了一处美景,当时真把我给迷住了。你们瞧:(出示图片)

清请的河水,碧绿的荷叶,美丽多姿的荷花,还有那青翠娇柔的杨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1、请你也来认真观察,用心辨识、品味,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为了描绘的更加生动逼真,可以用上“犹如……”和“像……一样……”(随机在黑板一角板书)这些词语。好!开始吧!(配上轻音乐)

2、学生观察,描绘美景。

3、指名读,随机评议。

4、学生完成,修改。

板书设计:

10、鼎湖山听泉

聆听 辨识 品味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板书“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2、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把描写泉水的词语画记下来。

(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找到的词语。(交流过程中理解: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3、同学们画记了不少词语,老师归纳了一下。

课件出示: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比较一下这两组词语,你会发现——

(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

板书:(不绝于耳)

师:泉水不但清纯悦耳,而且形态多样。

5、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师:这是写什么的?

生: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疑: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6、教师小结: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这美妙的泉水和泉声吧。

(出示课件)

7、再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

8、配乐朗读。

9、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作者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 ……此处隐藏30033个字…… 童稚( )

(2)山泉和“我”的爱女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3)文中引用楹联有什么作用?

开放探究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老舍的《趵突泉》,阅读后答题。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1) 与《鼎湖山听泉》比较一下,谢大光与老舍对泉的描写反映出他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答:

(2)语段的结尾说“ ……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请你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所想到的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5

【设计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苏制洪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进而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吟哦讽诵,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寓理于景,理解作者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六读”教学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四次聆听到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四次听泉。

第一步:听读——感知文意。(8分钟)

1.听录音(第8段),圈点出每词美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第二步:析读——赏析美点。(12分钟)

1.作者笔下的泉声很美,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例: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

2.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

3.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指挥棒”?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心;它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步:韵读——读出韵味。(7分钟)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带着对鼎湖山泉水喜爱的感情朗读第8段,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读得有韵味。

2.二到三个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第四步:辨读——比较辨微。(10分钟)

1.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读一读,辨别优劣。

例1(出示幻灯片),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例2(出示幻灯片),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第五步:背读——熟读成诵(5分钟)

1.经过两次比较,大家认为这一段文字很美,好的语句需要积累,请大家带着一定的速度背诵这段文字: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2.背诵小竞赛。

第六步:吟读——对联小结。(3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就鼎湖山的泉水对一副对联,作为对这篇课文的小结。

上联:泉水隐隐约约滋润万物

下联:泉声

(提示: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答案参考:泉声泠泠淙淙洗涤心灵)

【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仿照第8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升腾而成为主旋。”一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尝试寓理于景,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听读——感知文意

析读——赏析美点

韵读——读出韵味

辨读——比较辨微

背读——熟读成诵

吟读——对联小结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