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5 14:03:50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此处隐藏29166个字……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近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4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