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2 09:50:23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线条与色彩进行造型表现的基本知识;

2、学会用线条与色彩的美妙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养成积极观察自然、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

4、培养细心欣赏、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不同的线条或色彩画出自己的感觉;

能运用线条或色彩的美妙组合表达感觉。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线条或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有主题的造型表现。

运用线条与色彩的组合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感受。

课前准备:

有关表现自然景物和水果的图片以及绘画资料,多幅线描与色彩的抽象画。

教学过程:

一、寻找身边和大自然中的线条与色彩。(出示图片)

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组讨论线条和色彩的种类。

二、讨论线条与色彩的组合给人的感觉。

画一画,自己熟悉的线条与色彩。

演一演,用身体动作演一演,对线条或色彩的感觉。

说一说,对自己所画的线条与色彩组合的感受。

三、观赏、发现感受教材中的线条与色彩。

《春潮》

树枝、树叶与花朵分别用线条和点来表达,半抽象的画面表达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元曲

流动的波浪线条,概括地描绘了波涛汹涌的形态。

《腰鼓舞》

流畅而简练的线条,传神地表现出舞者的动感。

《风的感受》

风的感觉是流动,是速度,使迎风起舞。寒冷刺骨的感受是难受,是压迫,是紧缩和哆嗦。

《无题》

火红的色彩、流动的水迹,摇曳的绿色的笔触,使人感到生机勃勃、气氛热烈和情绪激动。

《盛夏的感觉》

主要通过色相的变化表达各种抽象的画面和不同的感情色彩。

照片

红叶和雪山的色彩形成了暖与冷的鲜明对比。

一小组为单位对书中画家(小画家)的作品进行各种线条与色彩的比较、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

画家想表现什么感觉?他们运用什么线条或色彩的组合画出来。

三、表现感受:选择线条或色彩表现感受

1、临摹画家作品中的线条与色彩(可想象变化),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2、把你对某种十五的感觉用不同的线条或色彩的组合画出来。

四、小组评价

1能说一说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感觉。

2、能运用不同的线条组合,表现出自己的感觉。

3、能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表达感觉。

提示:积极向上、热烈、宁静、温暖、寒冷、欢乐、痛苦、轻松、躁动

课后反思:

在欣赏过程中感受线条与色彩,由于通过大量的欣赏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划划印印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7课 划划印印融游戏、训练、知识为一体。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刻印活动中,通过认识、感受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获得耐人寻味的形象,能使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7课 划划印印

划划印印课教学内容是版画中的一种特有形式。让儿童尝试、体验硬笔在纸板上刻划后产生的痕迹,涂上颜色可以印制出美丽的画面。

本课划划印印的图例介绍了在不同纸板上刻划后印制的画面。由于纸板软硬程度不同,刻划时用力的轻重不同,刻痕的深浅也不一样。印出的效果也就有区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自己去体验、感受,用正确的方法,使刻划的痕迹更清楚,更具趣味性,使印制的图形变化更丰富,以此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印制时可让儿童尝试用多种颜色来印制画面,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刻划变化有趣的图形,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掌握刻划的要领和印制的方法、步骤。

养成细心工作的习惯。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准备用不同纸板刻印的不同样式的范图,让儿童了解各种纸板刻印的效果,并通过范刻、范印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基本方法刻印清晰有趣的画面,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过程的安排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处理及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过渡。通过观察感受——尝试体验——分析比较——表现创造——自我评价,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知识。

本课教学可设计为一课时。教学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入手,用软硬不同的纸让儿童在上面刻划,感受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纸容易刻划出清楚明显的痕迹,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刻划方法进行表现创造。

教学中,教师要对刻画、印制的方法、步骤及涂色方法、要求做出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印制时要求画纸与纸板不能移动,以免印出的画面出现重影。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几种颜料涂在一个版面上来印制,看画面的色彩会有什么变化。使儿童的思维创造得到拓展。

作业评价:可以让儿童从刻划印制好的画面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想法。

作业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流畅的线条来刻划、印制有趣的图形,并给它取个题目。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在刻画线条时要提醒儿童将硬笔稍作倾斜,控制刻划的力度,并提示学生可用多种线条来组合画面。作业形式以表现创造为主较为适宜。

印制时,涂色不能太湿.以免印出的画面模糊不清;也不能涂得太干,以免印得不清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重复涂色之后再印,直到印清楚为止。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运用展示平台来演示方法步骤、评价学生作业。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美术第二册的第四课,课题《船》。

教学对象:一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捕捉,实践研究性的学习过程。

过程与方法

会用有特征的形构成不同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在探究性学习和儿童艺术表现过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了解、认识船的过程中,潜在地启示学生劳动创造文明、智慧的意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造中启迪智慧,培 ……此处隐藏9042个字……在习作中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获得与人相处的快乐。

教学难重点:

难点:在文中能表达真情实感。

重点: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

师:这节是作文课,我们先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就叫“猜猜他是谁”。要求学生说出你的好朋友的一些情况,让同学们猜一猜你说的是谁,在最短时间内被同学猜出来说明你介绍的很好,能抓住朋友的特点来说,这样的同学为胜者。你们愿意一起游戏吗?

(此环节设计的活动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再有三年级学生作文最大特点是过渡性,由观察图画到观察生活过渡。所以我创设有效情景,指导学生观察并丰富素材。从他们身边朋友开始,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学生兴趣高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为本节习作提供了素材。)

2.揭题: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介绍的人大家很难猜出来呢?是因为他介绍的没能抓住同学的主要特点所以很难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去描写一个人,题目是“——是我的好朋友”。(同时教师板书)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习作要求,指名读教师板书归纳。(学生在揭题前个别同学介绍的没有顺序,杂乱无章所以才使同学们都猜不出来。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要按怎样的顺序去观察去描述。三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还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不能表述。)

二、启发回忆:

1.在本单元我们认识了感情好比潭水深的李白和汪伦,还有谁?请同学们说说看。

2.同学们人人都缺少不了朋友,那么你的好朋友是谁呢?除了名字以外,我们想了解你的朋友,谁能把你的好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

3.在同学介绍过程中,你发现了吗?大家都介绍了哪些方面?如果要介绍一个人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呢?按怎样的顺序更好呢?(此时教师板书:长相、年龄、爱好、特长、品质等)

4.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要选取上面几个方面或者最有特点的一到两方面就可以了。

5.你能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好朋友吗?抓住最有特点的一到两方面。

6.大家的好朋友各有各的特点,平时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相处的如何呀?请你用事例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重在一到学生把一件事说清楚,说明白,同时也有意识地教会学生用事例说话,以让人对他的朋友了解更清楚)

7.现在你能告诉我向别人介绍你的好朋友时应注意什么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

三、激发情感:

1.我想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但这种真挚的情感要让同学们也能与你共享吗?汪伦、李白。俞伯牙和仲子期他们的深厚友情让诗人作者表达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读了深受感动。是因为他们把内心对朋友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了,你能把你与朋友的深情写出来吗?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心中有情一定能写出来,加油!

2.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按照我们刚才理清的顺序,向对方介绍你的朋友,把你们之间的友情与大家共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质在激发同学们的情感,让那些经典的友情故事感染每个同学,使之能发自内心的我要写出来,并能把情感融入其中。)

四、动笔成文:

1.看到你们高兴的神情,我知道你们对自己的好朋友都有一份真情,你愿意写出来吗?

2.在写之前别忘了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师:谁愿意把你的习作思路读出来,让大家听一听与你分享快乐。(读后学生动笔习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使教学目标悄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表达需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积极状态,真正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5.我们再来做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就来读你的习作,让同学来猜一猜你写的是谁?要求大家认真听,看谁写的习作很快让同学们猜到,看谁还能提出更好的建议给同学。

(此环节我依旧同开课前设计的活动一样,让同学们在介绍时先不说出名字,让同学猜一猜,使同学们很快猜出来的,说明描写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并且能按一定顺序描述。这种游戏活动方式来点评检查学生习作情况,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读后点评,评后修改的状态。使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就能有兴趣去写,从而达到“我要去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都能按一定顺序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同学们,表达的情感很真实,看来同学们收获也一定不少,快来谈谈。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中的一课。利用陶艺进行造型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拉胚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盘条成型法等。本课的设计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在学习运用盘条及手捏成型法的同时学以致用,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应会:利用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

难点: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的掌握。

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

师:一块泥,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件容器呢?

小组探究:

1.用手直接捏。

2.搓成条垒起来。

3.擀成大泥片围起来。

4.做好外形,用勺子把里面的泥掏出来。(实践操作)

二、欣赏作品

1.欣赏课前收集的各种图片资料。同学们相互欣赏、交流。

2.欣赏书中图片。它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哪儿的设计最别致?(学生们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探究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这些作品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

哪一件作品的哪一种方法你最想了解?

四、明确目的

1.提出作业要求:用泥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别致的花瓶,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看书观察:

a.书上的花瓶都用了那些方法?(捏、刻、盘)

b.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方法?

c.你觉得哪个花瓶设计得最别致?

五、探讨技法

演示:

1.将搓好的泥条铺在报纸上,横竖交错摆放。

2.用玻璃瓶轻轻擀压。

3.用报纸轻轻兜着,将泥条围绕着玻璃瓶卷一圈。

4.立在做好的花瓶底上。

六、思考创作: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创作

七、展示评价

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注意有侧重的进行点评。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