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月桃花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领悟春天的水声和水清之美。
2.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之美,并能将想象内容有机呈现。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领略春天
1.欣赏图片,领略春天的美景2.用四字词语描述春天
3.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绘春天。(课件出示,让学生在白板上操作)载歌载舞绚丽催促皱纹春意盎然应和流淌
春天,是希望纷飞的季节。大雁一路﹍﹍﹍,排踏出春天的韵律,传递着春的喜讯。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的河水,荡漾着﹍﹍﹍。﹍﹍﹍的朝霞﹍﹍﹍着机器的鸣响,好像在﹍﹍﹍人们赶快播种。出行的人们背负着行囊,走向﹍﹍﹍的南北东西,走进浮光跃金的大千世界,播种自己心底的希望。
4.感情朗读,揭示课题(课件出示原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感知春天
1.播放视频资料《三月桃花水》 2.指名发言谈感受
二、小组合作,感悟春天
1.(课件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2.思考:这两句抓住了三月桃花水的哪两方面?3.在合作中感悟春天水声之美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1)白板出示合作要求:
①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桃花水的美。
②三月的桃花水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用“—”划出表示声音的词语。
(2)小组内派成员在白板上划词语(3)集体评议(4)感情朗读指导
4.在合作中感悟春天水清之美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1)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①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词语。 ②请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③想象:它还看见了什么?
(2)小组内派成员在白板上划词语,集体评议(3)感情朗读指导(4)描绘春天(课件出示)
它看见;它看见……
三、发挥想象,描绘春天
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白板资源自己动手描绘春天,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配乐朗读,赞美春天
1.朗读指导,赞美春天(课件出示)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2.配乐朗读全文,读中生情。 3.名言激励(课件出示)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印度谚语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2.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把你想象的话语说给同学听。
3.背诵描写三月桃花水声音或光芒的段落。
《水》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如:《梓童山的传说》等。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五音戏,并介绍五音戏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水》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结构,能找出一自然段中问题对应的答案。
2.读课文,感知桃花水的柔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春潮,感受到了春潮的势不可挡,不可抗拒的力量。今天我们走进春天的另一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处隐藏31812个字……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写作特色: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语言清新优美
比喻生动贴切
《水》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水》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绮、和、谈”3个生字,理解“绮丽回旋应和纤细沉醉”等词语。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美妙春景的,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
2.出示词语:铃铛绮丽回旋应和纤细沉醉草如茵柳如眉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4.提问: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5.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齐读第二段。思考:当你读这段时,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朝霞”“酒窝”(比喻)。
3.小组自学,教师提问: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
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瓣”。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写的是春水,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