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下人家》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观赏贝尔科普基地的情景。贝尔科普基地在关外,途中经过一片庄稼地,地里种着时令蔬菜,长势正旺,放眼望去就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蔬菜真新鲜,好一派田园风光!看到此情此景,小朋友们的表示更让我感叹:他们大呼小叫:老师,快看!生菜居然长在这里,啊!那是我吃过的菜……是的,乡村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陌生的。庄稼地留给他们的印象似乎超越了科普展。他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兴奋,津津乐道,滔滔不绝……
因此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备课时,我就想应该抓住同学对乡下生活的好奇、向往,抓住田园风光的独特、迷人的特点,通过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和谐的农家画面,通过城乡对比,让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小朋友从平凡的事情、普通的局面体会出的乡村生活的美。细节的感受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
一、提问导入,轻松自然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我们生活在深圳。”
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深圳的特点吗?”
生:“深圳是个现代化大都市,很繁华、有许多高楼大厦……?
师:“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对城市的生活不陌生。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我们一起去《乡下人家》看看,去感受一下乡村生活。
(板书课题)
(说起自身生活的环境,小朋友们能够抓住城市的特点描述,如:城市的繁华、城市的高楼大厦、城市的现代化等等;提起乡下生活,小朋友们眼中就流露出好奇、兴奋……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有一个疑问:乡下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恨不得马上就去看看。这样既轻松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又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同学的注意力,因此我感受到不论上什么课,如何引入是很关键的,就像盖楼建房,开始地基不大好,整栋房子就没法盖了。引入得不好,整堂课就会散乱无章,犹如一盘散沙;好的引题,就如一堂课有了骨架,剩下的血、肉就看你如何去填满,想丰满圆润、想挺拔苗条、想威武强壮……都可以达到。)
二、听文观景、如临其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
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以这是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午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们在门前的树荫下边吃晚饭,便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景如梦乡……
(此刻多媒体课件起到了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同学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夜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三、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身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局部融入自身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⑴ 同学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瓜藤攀援图 鲜花轮放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⑵ 小组为单位轮渡一至六自然段:
(在这个环节上,同学能够拓展思维,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生活,如城市里的鸡鸭生活和乡下的鸡鸭生活对比,城市的繁华、节奏快和乡下生活的质朴、悠闲得比较,但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场景时,感觉到同学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同学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
四、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1、几场春雨过后,到哪里走走,经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2、青、红的瓜,碧绿的藤荷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者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新颖生动、亲切可爱)
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4、……(品味语言,在朗读方面还要加强指导,通过读体会乡村生活的质朴自然、富有情趣,指导前与指导后应有区别)
总之,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体验,在整节课中能够以同学为主体,充沛发挥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同学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同学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同学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同学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同学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还要加强同学朗读的指导。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2《乡下人家》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抓住乡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青瓜绿藤、鲜花盛开、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等六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选读探究――品读感悟――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一、一条主线
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篇文字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多种方法
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学习要求,即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青瓜绿藤”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你是小笋芽,从土里探出头来,看见了什么?会说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 ……此处隐藏11680个字……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场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愤异常活跃。
2、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乡下风光的美景图片,不但让学生对乡下生活有了印象,而且使学生尽快进入了情境,给了学生以很强的视觉冲击,产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朗读和入情入境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层次的读和指导,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
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1)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2)默读。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3)朗读喜欢的部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4、本节课重视生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的环节,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课文,在读中发现疑难、在困惑中思考、然后再给予对应的指导和帮助,以学定教,以孩子为课堂的主体。写字环节让学生观察生字字形,说出自己应要注意的地方,不但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促进生字的记忆,让枯燥的生字学习变成一种自主的、快乐的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体验。在整节课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过在教学中还有一定的不足,如最后的写字环节,能有展示和评价就更完美了。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2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后,心里有些激动。因为课堂的几处生成带给了学生清新的感受。如对句子的理解。“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两者相比,为什么可爱得多了呢?
生:乡下人家门前的瓜架上不但有青,红的瓜,还有绿的叶和藤,颜色漂亮得多。
生:这些瓜开花的时候,或许还有红、黄的花,花儿渐渐地开,一朵接着一朵,花谢以后又是一个个小小的青青的瓜,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变化,这是多么可爱的啊!
生:看着这些每天都会变化的花和瓜,能不带给人好心情吗?
生:虽然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看上去比较威武,但是长年累月静止不动,多看了会觉得毫无生趣。而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却是天天都会变化,天天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显然是可爱多了。
学生体会到了语言中藏着的情味,能从颜色、变化、和心情等几方面去感受乡下人空的清新与生气。这一处的生成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在平时观察时更加仔细。这也许就是生活在乡下边沿或者是常去乡下的缘故,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有共鸣,更有补充内容。真好!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3这篇文章呈现出了六幅美丽的画面:屋前搭瓜棚、屋后竹笋冒、院中鸡觅食、河里鸭嬉戏、院落吃晚餐、夜听催眠曲,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朴实中又带着几分华丽的美。
在院中鸡觅食这幅画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母鸡雄鸡的悠闲自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把身边的事物写的形象生动,并及时设计一个小练笔,练习这种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品读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指名读、评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的交错使用,最后配乐读。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整节课中心内容的把握以及何时将文章感情推向高潮还应再反复揣摩。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4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题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
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今天,通过课文学习,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进这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二、看图读文
1、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交流,教师指导。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⑴ 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⑵ 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⑶ 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抓住了哪些生活的场景?
4、默读课文,自由学习,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小组合作交流。
6、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
三、教师吟诗小结
是啊!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屏幕出示: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四、学生整体感知
你认为教师自创的这首小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发表一下你的感受吧!
1、可以像老师这样吟诗。
2、可以试着读读课文。
3、可以作为导游向大家介绍“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5《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了“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的田园风情。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引起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乡下人家》所在单元组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一定亲身体验,一定程度上容易进入文章意境。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自渎品味,指名交流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最后的欣赏读,把读贯穿由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体氛围创设得比较好,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一节课下来,师生对“乡下人家”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