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烧云》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火烧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火烧云》教学反思1语文资源与评价中第二课《火烧云》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火烧云中的“烧”字能否换一个字?为什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肯定有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改变了问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答案,等再去做练习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烧”字的准确性。
师:“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你们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中,开始有的认为是“红”字,有的认为是“火”字,经过争议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争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烧”字与课题对应。
生:“烧”字与句子中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相呼应。
生:“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地美。
生:“烧”字让我们看到火烧云在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
生:“烧”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
师:是呀,这个“烧”字用得多好呀!那么火烧云中的这个“烧”字能不能换成其它的字?
生:不能
师:对,换了别的字,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意思就没有了,所以是不能换的。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火烧云真的“烧”起来?
生读
师:有点“烧”起来了,谁能让火烧云“烧”得再厉害些?
生读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让火烧云一直从东边烧到西边。
教学反思:
1、新课程理念倡导我们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学应为学生服务,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的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相互争论中得到答案,使较难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从而更大程度的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在本课中引导学生从“烧”字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烧”字的绝妙,使学生对火烧云有了更新的认识。学生们有了发现的眼睛,思维便也灵动起来,这样比直接“给予”更有价值。
3、“读出感悟、读出滋味,读出自我”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在感悟了“烧”字的准确性后,再创造性的读出来,既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语感,更在不经意间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了阅读质量。
《火烧云》教学反思2【反思】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读了课文的句、段,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再通过仿写把领悟到的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运用到另一结构相似的词句或片段中去。在《变幻的云彩》仿写中,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研究,发现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为自己的仿写打下了写作的框架,而课文中对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描写,从出现到样子如何,接着是怎样变化的,作者是怎样动态和静态结合的,都了然于胸,为自己的仿写做好了铺垫。在学生写好的文章中,有的按照整篇课文的结构,仿写他们眼中的云彩变化,有的抓住课文第三部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来进行仿写,写得都非常的美。因此,我觉得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含,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善于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点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地钻研好教材,把握好教材,发挥好教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能把握这条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抓住颜色和形状变化的两小节,通过让学生划句子,圈词语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仿写的点,然后让学生来仿写,由课内到课外,由简单到复杂,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训练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火烧云》教学反思3《火烧云》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经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画卷,让人读后有一种心旷神怡、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重视导读,在读中锤炼语言美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述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
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向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仅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并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红和“烧着”了整个天空后颜色之“变”:一会儿红通通,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一会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等,还有叫不出名的颜色;之后是写火烧云形状之“变”:一匹头南尾西跪着的马只两三秒钟便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找马的尾巴,马又变模糊了,来了一条大狗,后面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大狗小狗都不见了。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边采取不一样方式的读,边加入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本事,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在瞬息万变的火烧云中能用眼睛捕捉到这一切,
仅仅凭认真细致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伴随着丰富的联想。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联想必然出于一颗敏感善思的心灵。所以,我在教学这篇美妙的课文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我们感受美热爱美的思想修养
二、重知识迁移重课内外结合
《火烧云》一课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描述的词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叠词(金灿灿),二是对半式(半紫半黄),三是实物形容词(梨黄),为了让学生感受 ……此处隐藏8246个字……p>《火烧云》教学反思13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述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老师先播放一段自我收集的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资料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我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三)、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我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比较,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我的想象力,用自我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教师播放悠扬音乐,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我丰富大胆的想象力。让学生出示自我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我的观察,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我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很少有学生留心去观察它,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火烧云的相关知识明白的较少,因此引入课外资源很有必要。教师课前能够让学生搜集有关火烧云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教师也能够收集一些视频录象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进行播放,让学生对火烧构成一个初步的概念。课后能够搜集火烧云的构成原因。
《火烧云》教学反思14关于火烧云的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采用概括、理解等手段使学生从颜色和形状上进行思考,集中学习本课的重点内容。
一、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在这里的教学中,我重视对词语的积累反馈,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词语的积累如果只是简单地摘抄、识记,就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词语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对这些词语的教学没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在这次训练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你能帮作者把这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出来吗?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时的天空吗?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说出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到了此时天空的色彩斑斓,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读写结合,训练语言
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在教学火烧云形状时,我采用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由老师来提问,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问题内容是: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这为后面的拓展训练作了铺垫。
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写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写作,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这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通过学生的练写和交流,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有的说像是一只温顺可爱的小猫,也有的说像是一只活泼机灵的猴子……学生们一个个踊跃发言,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虽然有的学生的语言不算华美,比喻也不是特别恰当,但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火烧云》教学反思15我的公开课在悦耳的铃声中拉上了帷幕,心中那些许的兴奋和太多的遗憾簇拥着我走出了教室门。为了这节公开课,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可以说投入了比平时多两倍甚至几倍的精力,当然有收获也有遗憾,也正是这些收获和遗憾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火烧云》是一片景色优美的文章,描写的是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玩魔术吗?喜欢吗?你能知道你喜欢的魔术师的名字吗?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的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的名字吗?它就是大自然(以此来告诉学生:大自然就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近而引出火烧云的各种图片)
今天,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魔术师又会向我们展示怎样辉煌的篇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自然的杰作(点击课件,出示云图片)
通过展示这些图片,一是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许是美丽的火烧云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许是学生觉得大自然真得很神奇,因而他们的情绪也非常高涨,尤其在出示了火烧云各种形状的图片后。我这样问学生:“看着这些图片,你觉得火烧云还像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像“海狮”;有的说像“鳄鱼”;还有地说像“乌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很高兴,因为这真是我想要的。火烧云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何让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学生口里叙述出来,是我下节课的训练目标。而此时学生能想象出来,那么他(她)就能说出它的样子,之后的变化和消失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问题了,有了这前奏,学生的片断练习就有了眉目了。
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之多时,我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火烧云颜色变化之多而出示了各种颜色的火烧云图片,那些美丽的图片在视觉上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因而,在我这样问他们时“那么多美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他们说出了许许多多的词语,例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觉到了学生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这让我十分的欣慰。
不过,这堂课还是让我感到了不满足。如果在前面的环节上再紧凑些,那么,片断练习: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小白兔,(),过了几秒钟,();很快又来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的拐杖(),又不见了。完全在这节课上可以进行,这样比下节课进行而更有效果,但遗憾的是我没能完成它,因为时间已经来不及了。除此之外,“云”的发音上的口误也让我很尴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出现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对此,我将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