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时间:2023-03-28 14:04:50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的2、3

教学难点: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

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所在班级情况 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

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瓦砾li 耷拉da 木屑xie 鹧鸪zhegu

蠢东西chun 轻蔑mie 胳膊bo 云杉shan

耷拉:下垂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五、交流探究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想象敌人进入包围圈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二、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三、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四、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板书:

机智、勇敢

小夜莺 活泼、灵巧小英雄

热爱祖国

教后记: 我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如能更放手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我设计小夜莺是怎样一步步迷惑敌人的,来引领学生学习。这样虽然学生在在理解、交流时可能更容易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小夜莺的言行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但可能束缚了孩子更广阔的思维。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课文,写一篇赞美普通人的文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理解本课的内容。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受到尊敬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此处隐藏15841个字……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心中的希望变为现实,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五、拓展作业

(1)抄写词语:绕道 兴致勃勃 落日余晖 悻悻然 兴奋不已 诧异 乐此不疲 萌发

(2)学了课文,你对幸运是否有了新的理解、感悟呢?动笔写一写。

(3) 读一读,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句话把一个人寻找东西的情景写具体。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清它长着几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板书:

5.寻找幸运花瓣

兴致勃勃 兴奋不已 惊喜

悻悻 沮丧

乐此不疲 快乐体验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13

[教材简析]

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我想,作者的编排意图也正是如此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说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一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地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朗读并初步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然后,侧重学习第一首诗,突破读该首诗明白道理这个教学难点。第二课时侧重学习第二首诗,明白道理,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导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重点难点]

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1、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领悟诗情、诗意、理趣、导行。

[设计思路]

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比较朗读——精读感悟(侧重第一首)——读背体会——理趣导行——导读课外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背诵显身手。

相信不久前学的陆游的《示儿》,在座的能背的肯定有不少,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2、 咱也露一手。

学生自由背诵,只要背全完整的一首就给予掌声。(树立学生学诗的信心,激发学诗的兴趣。)

3、 我们学新诗,首先明题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新诗,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1) 学生尝试介绍诗人并试说题意。

(2) 引导交流讨论。

由学生介绍陆游。(字、号、为人以及主要作品)

“示”指示,训示的意思。“子聿”陆游有七子,陆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来教育、训导自己的儿子。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增减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有关知识点。

作者读书,心有所感,于是写成这首著名的七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首诗,先研究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 比较学习,朗朗上口

1、比较两首诗的题目,找出相似之处。(都是写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过渡: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寻找。

2、读出诗“味”来。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由练读)

4、 指名朗读。(相机指正读音与节奏)

5、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6、 试着初步比较。(说到即可,不必要求详细完整)

7、 带上你的理解朗读。

三、 自主学习,清除障碍

过渡,我们先在第一首诗中考考你的理解水平。

1、 学生自主学全诗。自学要求:读通读懂诗句,了解新字新词的意思,能说说全诗大意。

2、 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同桌间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增进理解。

3、 谈一谈

指名说说古诗大体意思。

4、 释疑难

(1)正音: 聿(yù) 躬(gōng)

(2)诗中字词:学问、无遗力(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始、成、终、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躬,亲自)

四、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在理解大意之后,你准备怎样读?让学生根据理解来朗读,把握诗中精华。(相机指导:前两句“无遗力”要突出强调,“少壮工夫” 与“老始成”的对比味道,通过朗读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后两句:要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如果止于书本,花再多的功夫到老未必有成。)

2、说一说。

(1)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

(2)练说。引导并鼓励大家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指点。

第一句告诉我们:做学问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年轻时必须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到了老年时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能心存侥幸,以为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就有所作为、有所成。诗人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如谈迁、司马迁、李时珍等。

第二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学到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不够完善的。要真切透彻得理解,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书本知识学习必须与亲自实践密切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3、想一想。

(1)提问。

诗人为什么说“少壮功夫老始成”?不花功夫行不行?少花功夫行不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诗人是不是不重视甚至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躬行”真的那么重要吗?

(2)思考

(3)交流

五、诵读体会,扩展古诗阅读

1、朗读背诵

2、陆游的诗

游山西村(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