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借一个平常的生活细节来赞颂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诗人的有关资料。收集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诗词,名言、歌曲等。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合作研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点:
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和感激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歌声激情,谈话导入。
1、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情感,营造氛围。
2、 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
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母爱,结合板书:母爱
二、 揭示课题点明学习要点。
导语: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微不至。如《荔枝》,作者从母亲“让荔枝”这一细节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千古佳作——《游子吟》,看看诗人是从什么细节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 释题。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吟诵。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如《石灰吟》、《暮江吟》
四、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让学生汇报预习时收集的有关资料,然后老师补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南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一生穷困潦倒,值到46岁才中了进士,50岁时做了溧阳县尉,这是个小官。
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一天,明月当空,他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出门前老母亲都忙前忙后为他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回房提笔写下了这历代传诵的名作——《游子吟》
五、 读通诗句。
(纠正读音,正确断句。)
六、 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根据书上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然后汇报,不当之处老师订正)读懂哪句讲哪句。
七、 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深入体会母爱,品读诗句。
1、通过刚才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抓住什么细节来表现母爱?(母亲在油灯下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2、看图想象,体会图文中的母爱。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仔细看图,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母亲在油灯下怎样缝制衣服的,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她会说些什么吗?用自己的话把这情景描述出来。可以预设一下。
小结过度:“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正是母亲那密密的针线,无尽的担忧,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真爱无声,大爱无言。”也许老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她把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融进了这一针一线里、这密密的针脚,凝聚着年迈的母亲对儿子平安的祝福,也凝聚着体弱的老母对儿子仕途的祝福、儿子看在眼里,母亲平日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点点滴滴都涌上心头。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深情地吟诵这四句诗。(出示前四句诗)(注意读好能体现深切母爱的词——密密 迟迟)
3、回忆往事,切身体会母爱。
母爱没有豪言状语,母爱无处不在。,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母爱就存在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中感受到母爱吗?(生举例)(个别学生没有了母亲,但身边也有人给予他象母亲一样的爱,注意这种情况的指导。)
带着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再次吟诵这四句诗。
八、 歌颂母爱,感激母亲。
1、 齐读最后两句。
2、 用不同的句式说这两句的意思。颂扬母亲,感情朗读这两句。
3、 说说你准备怎样感激母亲。(自主交流,汇报)
4、 怀着感恩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九、 课外拓展,举三反一。
1、 把课前收集的有关母亲的文章,诗词,歌曲,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唱)(然后课件播放〈懂你〉flash)
2、 练笔:师生合作,共同创作一首赞美母亲的诗歌。
母爱是什么?
是衣服上密密的针脚,
是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
(母爱是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第一句,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随笔本上仿写几句,写出自己对母爱的感悟,然后汇报。有写得好的,让他写上黑板。组合成一首诗,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加上结尾。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颂母爱,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最后再深情地把〈游子吟〉背诵(不会背的朗诵)一遍。(轻音乐伴奏)
十、 课后作业。
1、 在随笔本上写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2、 感恩活动:回家为妈妈(或象妈妈一样爱你的人)做一件事。
板书设计:
母爱 游子吟
母爱是什么?
是衣服上密密的针脚,
是失败时鼓励的一个眼神,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会认7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斜钩”和1个偏旁“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我”的书写。
2.了解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抽读学过字的卡片:在 月 有 伞
二、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
谜底:影子
2.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呢?影子在你的什么方向呢?影子有什么特点?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4课《影子》板书课题,看看书中的小朋友的影子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都有什么?他在干什么呢?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这幅图和刚才第一幅图哪儿不一样?
过渡语:影子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 ……此处隐藏6760个字……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⑴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相机指导朗读。
⑵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
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
③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⑴ 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
(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⑵ 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
(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
⑶ 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⑷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
(岳飞、戚继光、江姐……。)
⑸ 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⑹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语文教案 篇8一、知识目标: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 ~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
四、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重音?"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 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 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 ,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