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垄”,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3、通过研读松坊溪的冬天的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 pú róng 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
(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
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a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
富于想象写活了
b 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 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 )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溪石 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鹅卵石 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平时的松坊溪
溪水 明净如镜
溪声 悠扬动听
8、黄果树瀑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雄奇壮观,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道理上的伟大献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打比方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标激趣 1、以李白诗《望庐山瀑布》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导入新课。(指名背诵古诗) 2、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 3、 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 15 千米 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听简介) 4、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学探究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按照自读要求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挟来 凝神谛听 (2) 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 指名通读课文,要求读顺。(指名读课文)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 、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 、小组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人们 的 ……此处隐藏10820个字……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小学语文教案 篇9教材简介
《海天骄子》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柏耀平的故事,展现了新一代复合型军人的风采。
预设目标
我在课堂教学(第一教时)之前,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把学生在自学中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把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整合。
教学过程实录及思考
一、课内预习指导。
(一)出示要求:
1.学生自己一个人认真反复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扫清生
字新词障碍。把课文读顺、读流畅。把不能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解决。
2.记录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每一个问题,能解决的问题可在文中直接划出做好标记或在预习本上简单摘记,不能解决的留底备用。
3.阅读发放的资料(有关“柏耀平”的先进事迹材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二)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点拨,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学。
(三)在课上未能完成的同学或还想自学的同学课后继续自学。
[反思:①预习是一种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我把预习称为第一次自学。这个预习设计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构筑。引导他们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准备状态。通过这个环节的自学,学生自然生成了问题,并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了。而留底的问题又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②在预习乃至自主学习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在预习阶段中,我有意地注重对他们的辅导。有个学生读“暇”字,由于是外地学生,咬字不准,老把“xiá”读作“jiá”。我耐心地让他读了4次,他才读准确。③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想全班全部完成是不可能的。像这节课只有28%的学生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所以我允许让学生课后继续。以求每个学生都能从容地自学。④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条件相对落后,没有学生专用电脑室。另据我调查全班41名学生, 没有一名学生家中有电脑。因此不可能像城市小学的学生一样上网搜集资料。而“柏耀平”是一个比较新的先进人物,图书室里有关他的资料很少。因此我上网下载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扩展阅读量,来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
二、课堂教学。
(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
“骄子”?(一学生答:是某方面有杰出特长的人)那你们知道海天骄子是指谁吗?(学生齐答:柏耀平)(教师板书)
2.师:让我们把这英雄的名字记得更牢吧。生齐读“海天骄子――柏耀平”。
[反思:通过读课题、读主人公姓名,目的很明显,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柏耀平这个光辉形象的印象。]
(二)交流自学情况。
A.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1.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掌握生字新词了吗?(学生齐
答:掌握了)
2. 师:好,老师来考考你们。教师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师:嗯,生字读得真不赖。再看看你们写得怎样。请几个同学写自己觉得掌握得好的生字。其他学生评点。然后打开课本,在课本上进行描红和临写。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B.朗读情况。
1.师:生字掌握了,我们不要把它放在课文中去读,现在,老师来听听大家读得如何。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程度分节朗读课文。老师与其他学生听读并纠音。
[反思:自从学校“农村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市级立项以来。我和一些老师都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自主、探究”这一理念凸显了。但原来的非常注重的“双基”被抛弃了。而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工具性”仍要密切关注。因此我在此设计了此环节。注重了学生的读与写。但此环节与前面和后面的环节不够紧密,我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但似乎还是有点突兀的感觉。究竟如何处理?我感到比较茫然、不知所措。]
C.交流问题并确定目标。
师:通过自学,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生1:通过自学,我已知道柏耀平原来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后来他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舰长,所以人们称他为“海天骄子”。
生2:我读了这篇课文,还有些不明白,柏耀平本来是飞行员,后来为什么要去当舰长?
其他学生没有人来帮助。
师:这个问题我来有帮你解开。(老师简介当前为什么要培养“复合型军人”)
生3:通过自学,我明白了柏耀平从飞行员成长为“海天骄子”是因为他刻苦学习。
生4:我也感受到了。我是从书中“他每天睡得最晚,起得最早。”这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自学得真认真,我读了课文,也有同样的感受。我想大家反复认真地读后,这样的感受会更深。我们明天的课,就通过读来更加深切地感受。好吗?
生齐:好。
生5:我读了课文,但对于末尾的“柏耀平正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军人的风采”这一句话不够理解。
师:好,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摘录句子打“?”)值得我们来研究探讨。
生6:老师,我在自学中,还是不明白,他本来是驾机上天的,后来却带着全舰官兵驾驶着舰艇。他是怎么来征服的?
生7: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把舰艇比作“浮动的海上科技城”?
师:这两位同学的问题提得也很好,我看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并在一起来研究。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了自己在预习中解决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自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我相信下节课,大家通过朗读体会与理解后,会在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反思: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已经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加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一旦动起来了,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教师的职能不是将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个“脚手架”,让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去达到目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支架。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而鲜活的问题,有别于教师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伪问题”。情境由于具有现实感,还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