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本诗通过对“我”奇思妙想的描写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胆畅想未来,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从小学科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1、运用过去与现在对比的写法,说明时代不同。
2、词语优美,想象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此写作方法在段落中的体现 诗歌的第3、4节针对第2节中父母儿时所爱,说“我”的所爱,进行对比,感到时代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易考点
1、朝多音字、乘与潜字的正音。
2、默写课文。
3、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对科学产生兴趣。
2.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想象的美好,并且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感悟“我”的想象是“科学的种子”,且种子已萌发。
重点环节的步骤
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1、比较爸爸妈妈与我的做法体会时代的变化
2、想象,以读代讲。
3、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本课学生掌握的阅读或写作方法 比较阅读体会重点语句。
仿写点 将你的奇思妙想写在练笔本上。(分层要求)
A写一、二句话,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B写一、二小节,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快速读课文,回答,能够把课文度正确、流利(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回答)
(我是一个爱奇思妙想的孩子,胆子大的孩子)
板书:奇思妙想
二、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爸爸为什么说我爱奇思妙想,妈妈为什么说我胆子大?
1)读一读课文,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2)认真读一读自己画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的意思。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3)引导学生将3、4两节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加以比较。
2.引导学生重点体会3、4小节,体会我有哪些新奇的想法,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会中学习重点句子。
1)“乘飞船探访天涯”、“潜入富饶的大海”在爸爸、妈妈的眼睛里为什么是“奇思妙想、胆子很大”?你能不能说说他们的理由?
2)引导学生用换位思维的方式去感悟。
读出自己的体会。
指名有感情朗读,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3)有感情齐读3、4节。提问:知道了小作者的奇思妙想,你是不是也有过奇思妙想?这是不是你心田之中科学的种子?把你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今天的“奇思妙想”在明天就会“梦想成真”,引导学生可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
引读:小作者种下的科学种子已经萌发了,快去读读。
自由读5、6小节。
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1、说一说每一小节讲了什么内容,共有几句话,指导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练习把每一节的内容连起来进行背诵。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先背诵下来。
会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3、选做:或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或自由发表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四总结:
语文教案 篇2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
语文学习关键在课外自己很乐意的参与,课堂学习是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完善。
学习目标:学会择文朗读,并对选文进行质疑、设计问题;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情况。
学习重点:散文的朗读,把握朗读要点。
学习难点:学生自己对选文的质疑、设问。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手段: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课题导入。文体、作者。(图一)
二、说
你对老舍和其作品了解多少?
1、老舍曾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称号。
2、下列作品是老舍创作的是()
A《家》B《子夜》C《四世同堂》D《雷雨》
3、“虎妞”是老舍作品《》中的一个主要
人物。
三、比(图二)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学中的收获,好吗?
要求:1、小组交流
2、选出代表
3、综合意见
4、发表看法
四、听
倾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用你喜欢的符号、线条划出值得你关注的词或句子,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
五、试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自己邀请同学进行点评。
点评角度:语速语气
普通话停顿
重音
六、问(图三)
就你喜欢的段落质疑或设计问题考考别人,赶快行动!谈(图四)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好吗?
七、做(图五)
你愿意围绕所学内容给同学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吗?注意:作业可不能太多呀!
所需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语文教案 篇3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 ……此处隐藏2980个字……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
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
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语文教案 篇6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朴素纯美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作者有关生活哲理的提示。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著译作品: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思考
1、《霞》一文,选材上跨越了广阔的时空,表现在
时间上———————— 空间上—————————
2、文中说“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仔细揣摩这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
(1)这句如何理解?(2)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试以说明。
4、中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5、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板书
眼见——————云翳—————————————霞光
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所想——————痛苦—————————————快乐
梦(迷惘的精神)—————————————寻找家
走过甜酸苦辣的生命路途后,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现——————————————————————寻找灵魂永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