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⑶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⑸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
⑵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⑷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
明月
边关家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
《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习题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大致了解“边塞诗”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3、引入《出塞》。
二、熟读古诗,疏通古诗意思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味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平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四、课内外整合,挖掘古诗意蕴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4、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配乐朗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
出塞
明月边关
景哀叹(远离亲人)
人(将士)
忧国忧民
但使……
情愿望(任用良将)
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