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文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1、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2、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重点: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会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1、揭题后,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现雯过去我们写过哪些记事的文章。
2、学习课文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①、要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章;②要发挥想象。
3、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理解图章。
按课文中的第1、2、两题边想象,然后口述图章。
4、指名说说图章,进行口头作文。
图章内容:屋子里一家三人正在吃午饭,小明嫌菜差不喜欢吃,一碗饭没有吃完正要把剩下的半碗饭倒掉。这时,爸爸妈妈连忙过来阻止。爸爸告诉小明,饭不能倒掉。又指着门外正在插秧的农民伯伯说:“要爱惜粮食,你看农民伯伯是怎么种粮食的?现在,他们正弯着腰在插秧,以后要耕田除草、收割。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怎么能随便地浪费呢?”小明一拍脑袋说:“对!我怎么忘了。以前学过的两篇课文都是讲粮食来之不易的,一篇是《白米饭和花衣裳》,还有一篇是《锄禾》。”妈妈说:“既然你已经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道理,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啊?这样吧,你嫌菜不合口味,我去给你烧鸡蛋汤吧。”小明说:“谢谢爸爸妈妈!”说着,转过身回到饭桌旁又去吃饭了。
5、评议后老师小结:看图作文,注意两点(1)要仔细看图,正确理解图意。(2)想象要合理,事情经过要写得具体些。
6、让学生思考课后第3题。考虑怎样写好这篇作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意口述自己要写的内容。
2、能按事情经过顺序写好这篇作文。
教学过程:
1、指名口述自己要写的内容。有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来讨论纠正。
2、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习作。老师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交流习作。进行评议。
4、修改习作。
语文教案 篇3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同学们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同学们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同学们,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同学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在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同学们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同学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为了这一理念,要充分运用各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的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同学们作出研究的反应。同学们通过研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诱导倾向的问题,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3、使阅读成为同学们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同学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找春天吧!引导同学们齐唱《春天在哪里》。好,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想知道它们在春天、秋天时有什么不同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首先用同学们会唱的歌曲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同学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回答: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明确初读目标,引导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简单的问答,提高同学们的读书效率,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出示字卡,同学们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并想办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们自主识字,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开火车认读生字。引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设计意图:抓住同学们喜欢比赛的特点,培养团结合作和竟争意识。]
2、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此处隐藏1542个字……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 探究讨论: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飒飒 蜿蜒
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难字新词。
2、通过了解茶的有关知识,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自学能力,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
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茶的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有必要了解有关茶的知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说茶》。
2、板书课题,理解“说”字。说:介绍,讲。
二、自学课文,整体把握
1、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认识文中难字,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说了茶的哪些方面。
(3)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反馈,谈谈自学收获。可以任选其中一项重点谈,也可以每项都谈到。
3、资料展示,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
4、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
三、总结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语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
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
4、明确学习任务
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
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 mǔ 父 fǔ 颍yǐng 庶 shù
屯tún 卧wò 枉wǎng
窃 qiè 度duó 信shēn
胜shēng 抑yì 挟xié 塞sài 沃wò 殷yīn 戎róng 将jiǎng 荆jīng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
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
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 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君与俱来 省略句
3、练习二
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检查朗读
二、理清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刘表)
益(刘璋),可夺之。
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4、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讨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运用
明确: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
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练习一
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与外交: 内修政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夺取荆益、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必要性→可行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隆 中 对
(一)简述诸葛亮的抱负。①
(二)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②
(三)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③④⑤
(四)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⑥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