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离开你,也许很久才能再见面,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你知道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5、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8、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 ……此处隐藏960个字……逐嬉戏 郁郁葱葱 秋风送爽 寒风凛冽 阳光明媚)
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 整体感知
1. 解题
⑴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 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 枇杷pī pa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 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 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
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 小结课文。
三. 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 (略)
果实:朵、核、壳、膜 (详) 由外到内
保鲜: (详)
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刮”、“肥”等13个生字。会写“血”、“净”等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刮胡子、晚上、干干净净、头破血流。学习新部首月字旁和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小猫的胡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猫妈妈所讲的道理。
2、学习课文,了解小猫的胡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读读“干干净净、头破血流、胡子、洗脸、旁边”等词语。
2、围绕课题,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到2自然段。
1、看课文插图,主人怎样刮胡子?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词语:两腮、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4、看图,看看图上小花猫是怎样看主人刮胡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课件出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花猫看主人刮胡子的聚精会神。
6、主人走后,小花猫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7、小花猫是怎样刮胡子的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8、扩展思维:如果你是那只小猫,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9、多种形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小花猫没了胡子会怎样?
2、自由朗读课文5到6自然段。
3、理解“鼻青脸肿”,练习用词说话。
4、扩展想象:此时的小猫又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加上表情,更能体现小花猫伤心、后悔的感情。
5、她为什么会“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是怎样教育小花猫的?
出示猫妈妈的话(第七自然段)。
6、自读,体会猫妈妈的心情,指导学生读猫妈妈的话。
7、你是怎么理解“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的。认识比喻句。
8、如果你是那只淘气的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对猫妈妈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2、讨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看见什么就学什么的。
五:作业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11小猫刮胡子
看刮撞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