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5-04-14 00:46:2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喜爱读历史,更向往英雄人物的笑傲风云。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的一段历史。

书中的人物骁勇善战,但是在这乱世之中,谁才是真英雄?书中有汉献帝刘协,有勇无谋的吕布,气量狭隘的周瑜,厚道的鲁肃,更有张飞、关羽、典韦等无数勇者,还有因中计而怡笑千古的蒋干,个个各尽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英雄。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贤相。草船借箭,火烧新野,三气周瑜……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可是,我认为孔明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但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小车边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英雄。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虽降了敌,但还是回来了,所以我认为他仍算忠义。《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式也极为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加上赤兔马,刮骨疗伤不疼,斩颜良,文丑……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但我觉得曹操才是真英雄。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好诈多疑,还“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只有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他是政治家,仅仅抓住天子,使自己说的话名正言顺;他还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的诗句。虽然,他太多疑,以致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哪方面都能叫英雄!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叫做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吓得刘备听都不敢听。但曹操没有杀刘备,这让我感到了他的大度。

我也由衷佩服他的军事才能,“官渡之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那时袁绍起兵十万大军,欲拿下官渡,但是曹操却只有一万人。按理论讲,袁绍灭曹,是分分钟的事,但曹操和谋士凭机智的谋略,最后大胜袁绍。

有人可能会说,魏国最后统一天下的,还不是司马炎?但我觉得如果没有曹操打下的坚实基础,司马氏也不可能得天下。曹操还是个实干家,行刺董卓,灭黄币……哪一样他不是争先?

读《三国演义》,让我大开眼界,懂得了不少道理,更对曹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就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

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从诸葛亮三出祁山到六出祁山。重新关注了两个人物:魏延和李严。

我从小就看《三国》却看得支离破碎,不解为什么孔明临死遗言说魏在其死后比反,并定计除之。现在看来,其实从魏杀韩玄归顺刘备时,孔明便因其叛主而欲杀之。我所不解的是:其他城池的从将也有杀主将而献城的,却没有让孔明怀疑什么。

从首出祁山魏延便有一些战术思想与孔明不合。孔明更是对他日益不满,说此人生有反相,常有不平之意,因念其骁勇善战而用之,日后必为祸患。我看“反相”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不过是找一个迷信的借口。有人说因为在诸葛亮临死前禳星祈寿时,最关键的时刻,魏延闯入导致主灯熄灭,祈寿失败,所以诸葛亮才要杀他。又是迷信!因为根本原因是司马懿察觉出了蜀营的异常判断诸葛将亡,因而挑战试探。魏延是因为紧急军情才闯帐的,这件事该杀的是司马懿,可惜杀不着。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不能正确领导魏延,甚至有时让人觉得有点小肚鸡肠。当然诸葛亮确实比较喜欢老实听话之辈,话又说回来了,哪个中国的领导骨子里不是呢?而魏延的悲剧其实也就是性格悲剧:他太自大了。自始至终,他都是想轰轰烈烈的建功立业的,至死都是因为不听诸葛亮的遗命,想自己去接着和司马懿打仗才落了个身首异处。

觉得诸葛亮死了就没人限制得了他了,可以由着性子建功立业了。可诸葛亮多么老谋深算呀,怎么能给他机会?但是他虽然“反”了诸葛亮的遗命,却并没有对蜀国变节,比起时下受到大肆争议的施琅还是好很多的。我对魏延是并不讨厌的,实在是觉得可叹!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觉得里面的诸葛亮真实太棒了。

诸葛亮他号称“卧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他为什么有那么渊博的知识呢?因为他活到老,学到老。就如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正是因为诸葛亮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所以才能借到十万支箭。再如“火烧博望坡”这个故事吧!诸葛亮知道夏侯墩骄傲自大,所以命赵云和刘备诈败,引夏侯墩深入,再一网打尽。

看完诸葛亮的种种事迹,我明白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只停留在原点,而不去更新,将回被社会淘汰,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取得成功。所以,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贡献,才能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

将来长大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正如诗中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

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那里讲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

这本书里讲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三英战吕布,关羽斩华雄······都是打打杀杀,用计。他们将军都是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这里有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如百战百胜、节节败退、尘土飞天、魏兵即发,早有人暗中报知姜维。无计脱身、波涛汹涌、火逐风飞、千军万马、千方百计、翻波戏浪、天色向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学会了兵法,和只要努力、坚持就可以变成天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览之余被描画的已经很知道得清楚的经过再次吸引,表决重温那一段交口称誉的风云故事。数天在这以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总算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度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拜至魏蜀吴归晋共经历了五大一段时间,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称霸的一些人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边我最想谈谈自个儿对三国演义的一点意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固然为了冒尖刘备的仁爱正义,他被写成虚伪诡诈之人,不过他的军事能力还是没有抹煞。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量人的共同体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魏蜀吴中最强大昌盛的,他是稳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能力一统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材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当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挑选更多的人材,突破了根据封建德兴和门弟高低委派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佣人方向目标,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蝉联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反复复着重提出他在佣人上唯才是举的方向目标。他要请求帮助事 ……此处隐藏3077个字……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是用艺术手段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哪段事实就可以拿来虚构。比如:关羽单刀赴会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关羽。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作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绘的一个个任务做铺垫的。因为像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人物,有些情节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出色的。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人物的描写也很精彩,如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

《三国演义》真不愧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和坚持,我终于读完了拼音简化版《三国演义》。

过去我总是听同学们说《三国演义》的故事,但我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次虽然我只是读了简化版的《三国演义》,但现在最起码我终于知道了曹操是魏国的,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是蜀国的,孙权是吴国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还知道了《三国演义》讲述的就是魏国、蜀国,以及吴国三国之间的战争。最后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都灭亡了,而司马懿的晋国却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结为好兄弟后,互相帮助一起打拼,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无数个故事。没有这个故事,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另外我还知道了《三国演义》中谁最聪明、谁最厉害:诸葛亮最聪明、司马懿最厉害。这一点告诉我,在战争中,坚持到底,留到最后一个才能成为胜利者。

我觉得以后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

书?我家多的是,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那本厚厚的《三国演义》了。

不知……看了多少遍,每一遍都是那么的精彩、激烈、紧张,每一遍我都又能读懂前一遍没能明白的某些情节。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归一统”共计一百二十回明代的罗贯中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下这用无数英雄豪杰的智慧、生命谱写的历史,留给我们后人多少阅读的乐趣啊!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代表人物,比如:阴险狡诈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情有义的关羽、善用能人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扶不起的阿斗……等等举不胜举。在这么多的人物里我最喜欢崇拜的是诸葛亮。记得在我们家里曾经讨论过有关各自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爸爸最喜欢关羽、我妈妈最喜欢曹操,我喜欢诸葛亮的理由有太多啦!其中最让我信服他的是他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在没有足够的兵力又连败失去几座城的前提之下,面临司马懿重兵兵临城下他能独自站在城门上捂琴退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独特的智谋以及对于司马懿弱点的掌握。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

在高年级,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主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呵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动静,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若是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忠心耿耿。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经由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主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若是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若是没有了诚信,大师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只要提起这首词,我的脑海中就是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是英雄倍出的年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发生了无数精彩故事的年代,这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不是仁义的刘备,而是枭雄曹操,虽然小说中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但他的智谋却不能被抹杀,看他煮酒论英雄时对天下英雄的不以为然与对刘备的另眼相看,不会让人觉得他自负,只叫人赞其看人眼光的毒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的豪迈。“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就是这句话让别人看到曹操的自私,却让我看到曹操的敢爱敢恨。这句话无论放在何时何地,有几人敢说出这样的话,这就是作为一方霸主的豪迈。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