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聊斋志异》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1图书漂流活动本周读的是《聊斋志异》,书中各篇短小精悍,描述的各种人物生动形象令人过目难忘。我读完《巩仙》一文后觉得很有体会。
作者经过对巩仙的描述,向我们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一个憨头憨脑、成天乐呵呵的道士形象。他很有智慧,他想进王府赏花,无奈看门人和太监不放他进去,他就略施小计,用银两疏通了看门人和太监,就略施法术,可他又厌恶食财的太监,就戏弄他。表现出他是一个粗中有细、爱憎分明的人。
他常年居住在尚秀才家中,很感激尚秀才对自我的帮忙。当得知尚秀才有心上人后,他就施展法术,帮忙尚秀才与自我心爱的人,相亲相爱,他得知尚秀才将会有一个孩子时,他竟用自我的道袍把一个刚生下来满身血污的婴儿带回来。表现出他是一个仁义的人。
当他明白自我将要离开人世时,还不忘把自我的道袍留下,因为这个道袍能够救很多人。他是一个善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这本是启发和教育人们要扬善除恶,济贫扶贫多做善事。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2这天是村子里一月一次的聚会,很多商人都聚在次,叫卖着自己的货物。这是 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老乡,他推了一车的李子停在了集市上。老乡的梨个大汁甜,价格也很贵很多庄稼人看着都想买,但又醉的价格太贵,便跟老乡讨价还价。谁知老乡不客气地说:“我的梨是最上等的好梨,你们没钱就走开些,别耽误了我做生意。”众人看见了他这样狂妄无礼,便散开了。
这是,有一个头戴破帽子,身穿旧道袍的道师走来说:“请示舍我一个梨吧,我走了很远的路,渴得很厉害”。但卖梨的人非但不给,还很生气的骂他。道士没有力离去,还在向他要梨。这下老乡的火更大了,他严厉骂道士,话越来越难听。但道士却不生气,只是笑嘻嘻的向他要梨。旁边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小伙子看不下去了,便用自己微薄的工钱向老乡买了一个梨给道士。道士接过梨连声道谢,又对大家说:“小伙子送给我这个梨,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品尝。”众人笑这说:“这么小个梨这们可以分给 我们这么多人!”道士说:“我看中的不是这个梨,而是他的核桃来种罢了。”说着道士把梨吃了,把地上挖了一个洞,把种子放进去到上了一碗热水,梨树瞬间长大了,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梨子。道士把梨子分给众人就走了,卖梨子的老乡回过身来卖梨子的时候,梨子已经给道士拿走了。
我从这个故事明白了,不要自私,要互相帮助,才会得到快乐。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3《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作品,书中讲了一个个鬼狐神怪的故事,里面有许多鬼怪,但是他们却心地善良、知恩图报,比人间的正人君子还要美丽、可爱。
尤其是《种梨》那一篇,印象最深。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卖梨人碰到一位穿破烂衣服的道士,道士想讨个梨解解渴。但卖梨人就是不给。一个伙计就给道士买了一个,道士吃完梨用梨核作种子,种了一棵梨树,一会儿就结满了梨,并把梨摘下来分给大家吃,并把树砍到。卖梨人说道士真傻,道士和人们都走了,卖梨人一看自己的一车梨全没了,车把也断了。哈哈!活该。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的美丽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透明闪亮的心灵。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题记
初读聊斋,并无太多感受,只是浅显的以为人类是人类,鬼狐是鬼狐。人是绝对正确的,而鬼狐是绝对错误的。
再读聊斋,我才有了些微其他的感受。鬼狐和人类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都在拼命的追求对方的东西。鬼狐有丑恶的,也有善良的。人类不惜为了鬼狐的长生不老,特异能力而赴汤蹈火,鬼狐却为了追求人类平淡的幸福而孤苦修炼上千年才得以幻化为人形。而正是这种互相渴望,互相追求,人世间才从未平静过。
鬼狐看人,觉的人活的踏实,人看鬼狐,觉得鬼狐法力无边。鬼狐希望得到人踏实的生活,人却觉得鬼狐来去自由,比人要好。
《聂小倩》中的聂小倩,生前只活到十八岁,不幸被妖怪夜叉胁迫害人,但是被宁采臣的正气打动,侍奉宁采臣的家人,最后嫁给宁采臣作鬼妻。聂小倩是一个女鬼,她拥有令世人羡慕的绝世美丽和永远的容貌,并且勤劳善良,但还是想要过上死前的生活,救了宁采臣,一心想要抛弃自己鬼的身份,于是长期接触活人,逐渐犹如常人。聂小倩是幸运的,她遇上了那个她命中的人,成功的过上了人的生活。但是,也有不少鬼狐,前仆后继的踏上一定要成为人的不归路。道行高的幻化成人,道行低的,灰飞烟灭。人羡慕鬼狐的能力,却惧怕鬼狐。鬼狐只能或诱惑,或惊吓,或勾魂,或索命,或动之以情,或施之以暴。但是这一切切,却都是为了成人。对于鬼狐,人这个字是奢侈的,终于,鬼狐追求到了人的生活,披着人的皮囊,体会着生老病死,人间百态。读聊斋,于酸甜苦辣中我读出了对善良美好人性的追求。
《崂山道士》里的王生,是一个慕仙渴道的人,一心想着能获得鬼狐的法术,就能不劳而获。他在崂山拜师学艺,但是他却吃不了苦,学到一招穿墙术,稍一卖弄,就不灵验了。王生是广大希望得到法术的人类的代表,他们渴望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法术,他们渴望利用这些法术而是自己不劳而获。他们觉得鬼狐比人好,心甘情愿的为了那些所谓的法术上刀山,下火海,但最后,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读聊斋,于生动曲折中我读出了贪婪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鬼狐和人类的角色调换一下又会如何呢。这无休止的互相追求是否会停止。但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会舍弃自己已有的,而追求对方的东西。
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认为,认为别人的都是好的,但恰恰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倘若鬼狐安心做法力高强的鬼狐,人安心做平凡的人,这世间会不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平静。鬼狐还是鬼狐,人依旧是人,不再处心积虑的追求对方的东西,这世间就少了许多爱恨情仇,多了些许祥和平静。
当我再翻开《聊斋志异》那泛黄的书页,再次品读那流传多年的故事。我不去感慨那些鬼狐无情,也不去叹息世道炎凉,我只会坐在午后的阳光中,静静的思,静静的想,体察着人情百态,世事冷暖。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5今天,妈妈给我讲了《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叫《种梨》。故事里的这个人很吝啬,人们都叫他“铁公鸡”。他种了一棵梨树,结了很多又大又甜的梨。他到集市上去卖梨,可是价格太贵,没人买。有个道士向他讨梨吃,他不但不给,还骂道士,让他滚开。后来道士用障眼法和偷运法把梨分给了大家,还把他的车把砍断了。种梨的人在大家的嘲笑声中灰溜溜地回家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太小气、吝啬,要学会与人分享。
……此处隐藏4607个字……变成了一颗心,正好吐在王生的胸膛里,王生活了过来,他对妻子道了歉,从此,两人欢乐的生活着。我的收获是: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写好文章,不在华丽的语言,而在于质朴的言语。
我的启发是:生活中,要大胆,就像陈氏一样,才能赢得胜利。
文章蕴含的深意是:世上无鬼怪,作者以本书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制度比鬼怪还要可怕!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14《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鬼怪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使我们了解到蒲松龄在当时不得志情况下的苦闷,及对现实朝廷腐朽的不满。当代大作家郭沫若先生为这部作品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在内容上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在政治方面,它揭露了清末时期黑暗腐朽的政治,社会腐化,统治阶级残害压迫人民,如:《促织》;二、在科举制度方面,他反对现有的科举制度,在他的作品中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昏庸,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如:《王子安》;三、在婚姻爱情方面,他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的爱情,提出了新的爱情观: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如:《婴宁》。
除上述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刻画人心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它所展示的人生图画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同十分丰富。
蒲松龄生活在一个堕落社会,所以他向往没有压迫、没有封建残害、婚姻爱情自主的生活,他希望改革社会,但他的改革方案是不成功,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幻想着有朝一日当朝者能倾听百姓的声音,救百姓于水火,而我们知道,他的这些幻想在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抨击黑暗社会的同时本文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这也是蒲松龄作为清末文人所表现出的思想局限性。
聊斋说明了一个事,那就是多数妖精本性也是善良的。而对于现在的社会,人们时常抱怨世道不公,人们没有了过去的那种淳朴,变得自我、骄傲、自私、势力,然后,不变的却是,在世上,好人永远比坏人多。我们可以用一个放大镜去观察我们的生活,但现在无论是我们身边感动的事,还是专门关心社会中不和谐的声音,取决于拿着放大镜的我们。
聊斋告诉我们,妖精也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带上有色眼镜看这样一群人?生活中会有一些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是好人”,但永远不要在不了解一个人之前就给他戴上任何帽子。有的人看上去和颜悦色,但实际上笑里藏刀;有的人看上去总是黑着脸,但总会给你最大的支持。聊斋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学会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不要以貌取人。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想到这里,还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最后,还是以作者的一首诗为结尾吧:
姑妄言之故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给唱诗!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15作者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