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1要一个人“不抱怨”很难,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顺遂,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别忘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例如:当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一个“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从心里怀疑,这样即使遇到了mr、right,也可能会错过吧;同理,如果多说一些感恩的事,则会为自己引来更多喜乐之事。这样,你要选择抱怨还是不抱怨?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尾的一句话: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东抱怨西,怪物价高、抱怨老板不加薪。不过,现在有一项“不抱怨运动”正在全球八十个国家推行。很简单,在手上戴上手环,每次抱怨或指正别人就要换手戴,得连续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两件事,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1、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们过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抱怨,我们以为抱怨能带来什么好处,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为什么我们过不上我们想要的生活?而这些问题是威尔?鲍温(will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及他发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运动”要回答的。
按照韦氏辞典的定义,抱怨(complaint)有两重意思: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提出正式的控诉或指责。根据抱怨对象的不同,抱怨还可分成对自己的抱怨和对他人、外界的抱怨。
鲍温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比如说,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
我们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让自己在互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抱怨的背后是自夸和吹牛,而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吹牛和抱怨。我们自觉不配得到想要的东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开。在我们的抱怨中,我们也对世界传递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讯息,而这么做,也将会为自己引来更多的加害者。
让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退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而成长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弃熟悉的生活方式,结果我们倾向于害怕成长。我们其实是在拒绝、反抗我们的伟大潜能,对这种逃避成长的倾向,马斯洛命名为“约拿情结”。抱怨是“约拿情结”的体现,它源于自我价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属于低能量层次的对话,不会威胁到彼此;通过抱怨,人们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长与改进。
依据自身的“抱怨上瘾症”疗愈经验,鲍温总结出走出不抱怨的四个阶段,即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及无意识的有能。他认为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每一个阶段,一步都不能省却。你不可能跳过这些阶段,直接达到永续的改变。
在“无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对自己的抱怨(无能)毫无所觉(无意识)的。此阶段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充耳不闻。
在“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对自己的抱怨(无能)已能有所察觉(有意识)。你能察觉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边都是一些爱发牢骚、怨声载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时讨论的主题往往演变成一场抱怨比赛,讨论的语调会变成:“这不算什么,我告诉你
在这个阶段,征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个也在挑战不抱怨目标的人,彼此鼓励,互相打气。找一个能帮你以积极的态度重塑生活样貌的人,帮助你去发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点。不要把眼前这一刻视为理所当然,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现的。
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沉默将更经常出现。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设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对你周遭的人们发送一个讯息:你觉得不自在,无法忍受让沉默来掌控局面。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你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发出又臭又长的抱怨。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地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上。如约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当前的现状,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是梦想着未曾出现的景象,然后问为什么不是那样?”
在“无意识的有能”阶段,你已经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经可以“无意识”(毫无所觉)地达到“有能”(不抱怨)状态。你会开始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连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态度,也就是你内在思维的外在表现,决定了人们和你之间的关系。一个在办公室里散播阳光和喜乐的人,具有黄金般贵重的身价。成为不抱怨的人,将获得一份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你对他人的影响力。你将活出让他人效仿的样子,你将成为领袖,站在最前线开疆拓路,让其他人追随。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2近来,董事长给我们推荐了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阅为快。该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相信会让各位受益匪浅,甚至使你的命运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乐!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发展自己,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辈子的奋斗才可能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同事、怨领导……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认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提升,他们怀疑环境不好,对工作总是抱怨不休,不认为主动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而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还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动辄感到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展示、领导对自己不重视、单位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聪明才智没有用于思考如何尽善尽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 ……此处隐藏10407个字……。所以听说有这个读书会,我第一时间加入了,一方面是希望有人能督促我读书,一方面是被迫写一些东西,活跃一下思维。写到这里,向上回看一下,我真的需要好好练习写作了。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12黄金周假期中,学校要求我们读《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说实话,心里当时还忍不住抱怨:假期还有任务。可当我开始读了这本书后,心灵不断地被触动着……
出生贫穷的威尔?鲍温以超乎寻常的毅力,考上了美国重点大学。毕业后,他屡次找不到梦寐以求的工作,为此而感到悲痛,不由地抱怨命运。但在朋友的启迪下,他站了起来,最终成为美国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他走上成功的奖台,只说了一句话:“你们都拥有无尽的潜能,但仅有不抱怨一切,才能取得成功!”
这句话使我恍然大悟。有些人学滑板,摔了几跤就不学了,说:“都怪这滑板太难学,轮子又太少了,害得我摔死了!”这样,这位学生是永远也学不会任何技巧的。而有的人则坚持不懈,摔倒了,爬起来,继续!拥有这样的精神,再难的事,在他眼里都是小菜一碟!海伦?凯勒虽然残疾了,但她丝毫不埋怨命运对自我的不公,而是更努力地使自我从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苗成长为一棵高大挺拔的苍天大树。无论是讥笑与困难,她只当作是对自我的锻炼。你想想看,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靠着这种不埋怨一切、乐观向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才一举成名的呢?
一个个励志故事如流星一般在我的脑海中划过。威名不是靠关系和钱财买来的。真正的名人,是经过千锤百炼和不懈的努力诞生的,不是从一帆风顺和无拘无束中成长出来的,真正的成功人士,是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
要有顽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不抱怨的心,拥有这一切,就必须会成功的!要敞开胸怀,涵养一颗包容的心。有时,我们会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而心生抱怨。而这种抱怨往往是自我被冒犯的一种宣泄。它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会导致夫妻不睦、朋友不和,尤其在工作中,会在同事之间产生隔阂。学会包容,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解放自我,提升自我。作为工作人员,包容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宽容他人,用海纳百川的胸襟来承受委屈、经受挫折,真正做到言行有度,举止有方,谦恭礼让,平易随和。
要直面挑战,奋扬一颗上进的心。也许你会因为领导交付的任务过于繁重而抱怨,或者由于工作毫无头绪、进展不顺而抱怨……其实说到底是我们内心深处在排斥、挣扎和躲避,是一种向困难示弱的表现。就像华为总裁任正非说的那样,狮子如果能追上羚羊,它就生存,如果它跑可是羚羊,只能饿死。羚羊如果抱怨不公平,那青草——羚羊的“早餐”该向谁抱怨?羚羊还能跑,青草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过多的抱怨不仅仅对工作毫无帮忙,并且会失去自我宝贵的信心和他人对你的信任。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想的是“怎样做”,而不是“没办法做”;应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始终奋扬一颗上进的心。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13《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励志书。可是与那些试图整体重构读者脾性的同行不一样,本书只是期望让读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尔·鲍温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我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按照书中描述,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8个月。顺利实现21天“不抱怨”的读者,基本也就实现了“平和心态”在自我个性中的生根。
这是一幅完美的“图景”吧。尽管作者兴致高昂的表示已有600万人参与了这项活动,我却更相信“免费邮寄紫手环”是导致参与人数如此众多的原因。这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北京清晨免费派送大白菜(限一人一棵)的活动总能吸引上千老年人踊跃排队。所以,假如这紫手环在工艺装饰上更为考究的话,吸引6亿人填写申请单也不是难事。
但对于“不抱怨”本身,是有话可讲的。人因其出身、财富、机遇等各方面的不一样造成后天差异,要想让自我在明明查看到此种差异的前提下又坚持“不抱怨”是很难的。本书为倡导此种理念,开出了一些“诱惑”读者选择“不抱怨”的药方。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么严重吗”一节的要义是“抱怨会让你失去更多。”这是经过一个男子在试图追捕肇事逃逸人员过程中的省悟展开的。肇事者撞到了男子的猎狗,男子开车紧追,路上突然想到如果在这样的飙车过程中受伤甚至不治,给家人带来的伤害远胜于狗的死亡。由此“那一刻,我稍微平静了下来,想起我如果在开车时丧命,对桂儿和莉亚而言,就要比金吉尔受伤更难以平抚了。在我和那个驾驶人的距离慢慢拉近时,我也把车速降到了能够控制的程度。”
“抱怨疾病,是在消灭健康的能量”一节则以“乐观意念能挽回健康”游说读者。虽然当今的科学研究还很难证实这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如下一点应当是对的:即便意念一点也不能挽回健康,但它能够使比如绝症患者更为欢乐的走完余生(我们假定进取或消沉状态下余生一样长)。
纯粹的“利诱”未必能让普通人坚持恒心,这正是威尔·鲍温引入“紫手环”的原因。“紫手环”并不因为它的“紫色”或“是手环”而具备任何特殊因素,它只是鱼线上的游标而已,起一个提示作用——“只要一察觉自我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你完全能够换成别的什么,只要它够醒目且便于脱卸即可。
我并不认为顺着听闻的热潮而加入“紫手环”活动就能把人带入“不抱怨”的境界,这正如让白领学几天乞丐不会自动养成朴素那样。“不抱怨”是个人充分内省后到达的心灵状态,它首先要求具备独立思考本事,比如上头谈及的驾车男子就是例证。
在此之上,它又要求一种继发的执行本事,否则“不抱怨”的理性光芒立刻会被“忍无可忍”等热血豪迈给压下去。不妨从另一角度举例,很多人在公车上有过让座的欲望,但最终没能站起来,因为一种“此举不合群”的心理暗示阻碍了让座行为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肯主动举手也是一样的原因。克服这种心理恰恰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特立独行胆识,而这与上述随大流申领“紫手环”或团体装乞丐活动完全是南辕北辙。
人为什么会抱怨,归根到底是现实与欲望之间存在差距,所以更高层次的“不抱怨”往往都从淡化欲望着手。比如佛说“寂灭”,道家倡导“无为”就是这样的意思。当人充分肯定现实,不存在强烈欲望时,抱怨又从何谈起呢?是故《庄子》说“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意思是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人把虚荣的欲望去掉了,就不会在乎别人怎样说自我。而到了这种境界,也就不会简单把“唾面自干”当成懦夫行为了。
本书其实也看到了“紫手环”的单薄,为此向读者推荐了一组修习“不抱怨”的心灵阶梯:1、无意识的无能;2、有意识的无能;3、有意识的有能;4。无意识的有能。结合上头的例子,想让座而不敢为即处于第二境界。以紫手环或“利诱”导致的“不抱怨”属于第三境界。而最终的目标肯定是将“不抱怨”内化为一种无意识,或说下意识。要达成这样的境界,必须从了解、克制、淡化自我的欲望入手——这是很难的,当然我猜如威尔·鲍温先生,必须早能做到对“600万”信徒的真实进展“不抱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