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时间:2023-06-18 22:26:54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很难进入真正的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人生苦难重重,会出现很多让我们痛苦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带来下一个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痛苦会让我们痛不欲生,但是就这些问题这些痛苦,它们能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心智成熟,并且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面对问题最聪明的做法当然是鼓起勇气不怕艰辛,去解决它并且战胜它。而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这种聪明的做法!因为问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显而易见人们天生就害怕痛苦,所以当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或者不去理它们,等问题自行消失。也有的人会干一些别的事,不去想这些问题,一个很极端的做法就是用毒品来麻痹自己或者沉迷于虚幻的世界里,逃避现实所带来的痛苦。

解决问题的态度分三种:第一种也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冲上去克服困难,只要肯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不畏惧苦难,我相信除非是智障,如果不是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第二种就是缺乏耐心,想迅速的把问题解决掉,因为花在这个问题上的时间少,这个问题有可能会解决,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可能没有解决则越忙越乱。这种解决方法大多数人多会这样做。而第三种方法或者也不能说是一种方法,只能算是在逃避,出现问题,不去管它总是自己安慰自己,这个问题会自行消失,其实这种人是在自欺欺人,最后不但问题没有被解决,还会出现比这个问题更可怕的结果。

不去解决问题,它们会一直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但是怎么才能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呢?怎么做才弄鼓起勇气去面对它呢?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个人觉得想要用自律来约束自己,必须需要从小养成这种习惯!所以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的父母就要用自律,也就是这四个方面来约束他们自己,从而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对的,他们才会很自然的去像父母学习这些,所以一切的原动力那就是——爱!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3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有过一个演讲,其中提到过独立和自由的问题,大概的意思是说(不记得原文了),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Independence and freedom),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到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爱因斯坦考虑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外在的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社会民主制度和令人讨厌的军事制度,这和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身份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内心自我的成熟过程。

按照斯科特的观点(本节,独立的风险),心智的成熟包括爱和自我完善,突破自我界限,自我延伸,还需要自尊自爱,其中,内心的独立比外部的自由更重要。可见,内心和外在同样可以催促一个人走向成熟。

本节我自己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一个人在婴儿、幼年和少年时期体验过的不安全感是否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乃至终身?

我的答案是会的,一个人小时候的体验可能会成为一种情感、认知和行为习惯,并将这些习惯保留到成年。个人的体验是小时候的不安全感更多可能出现在思想独立的早期,中学时期或者离开父母的初期。

成年之后的表现就会出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不甘于孤独、通过不停地工作来对付自己内心潜藏的不安全感。如此种种,也许还有更多的体验。

2、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否会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会的,我母亲勤劳的习惯遗传给我,使我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努力工作,才能满足自身的要求,才能防范于未然,不会饿肚子。

我的早期习惯就来自我母亲的早起习惯,她老人家当年常常天黑起床工作,留给我深刻印象,所以我现在习惯了早起工作。

另一种可能是不会转移,父母会有意识地避免转移自身的不安全感给自己的孩子。前提是做父母的人要有自知、自省和自我否定的勇气,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我给孩子的安全感是从女儿两岁左右开始的,两个细节,一个是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到,包括风雪天把她从幼儿园抱回来或者半夜出去买了一只彩色铅笔;另一个细节是给她强有力的力量感知,在娘子关火车站的游泳池里给她温暖和力量,让她第一次敢于下水。< ……此处隐藏14268个字……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5

上次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起码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了;今年看的书有几本,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的都没有做读后的笔记或总结,盖因懒,也是恐惧,怕写的没有意思没有意义以及价值。有时候我很讲究这个,苛刻到没有文字,对自己也极少以文章自称,多是文字,码字,总觉可提升的太多,可自己总是走得很慢或跑的很是滑稽。

上面的权当读书笔记的开头,而下面是简单的罗列,罗列一些我觉得很有些启发和感触的,2个月前看完的书,今天做笔记,可回顾,可重温,可分享,可自律!

1、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书籍,有人说这本书出自上帝之手,开始我不相信,直到我看到最后一章;

2、这是一本关于心智成熟的书,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的,也是人生的旅程;

3、心智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当不满足于自己的心智成熟状况的时候,不要灰心,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路在前方,迈步前行、心莫停。

4、关于自律的四原则

4.1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干掉痛苦,剩下的就是快乐,吃掉快乐,余下的即是痛苦,记得小时候吃零食的时候喜欢从差一点的吃起,最好的留最后,吃的过程一直都是快乐的;长大了反而不如小时候聪明了……

4.2承担责任:我们应该勇敢的说——这事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出了问题,不管是谁的问题,只要事情与我有关甚至于由我负责,那么,都是我的问题。很痛苦,很煎熬,却必须如此……我要努力做到;另,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

4.3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另,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事实有时候经常在变,比如地心说、日心说到现在的。学无止境……

4.4保持平衡:关于责任平衡、满足感平衡、情绪把控,还有最应该记住的“放弃”。有失则有得,有正则有负,这就是平衡;保持的意思即是,什么时候得,什么时候失,以及稳定。不是中庸,胜似中庸。

5爱——自律的原动力

5.1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假如爱自己,请自我完善,假如爱她,帮助她自我完善。自我在前行,难道不是真正的需求?抑或,我们经常视而不见?

5.2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5.3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起初挺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后来大体了解了些,如未知与已知,当你充分体验了所有未知,那么你即是全知全能。不安全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或逃避它。

5.4戏水喧闹,深潭无波;

6成长与宗教

6.1犹豫天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有着天壤之别。和IQ无关,一个人的成就,也属于狭义的人生体验的高低吧。

6.2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和信念。姑且盗用哈姆雷特,哈姆雷特100。

6.3耶稣已死,耶稣万岁。有诗为证:

直到学院与清真寺光塔倾覆、我们神圣的职责才算大功告成,知道信仰变为排斥,排斥变为信仰,真正伟大的穆斯林才会显形。

7神奇的力量——上帝的手笔

7.1懒惰的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7.2被召唤的人很多,被选上的人寥寥

7.3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结尾:

我知道人间处处有爱

请你放心的成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变得更加完美

就让我们加入这场人生的游戏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